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高速发展,并在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哈萨克斯坦政府制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设法跻身于世界50大强国之列。众所周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抓教育。为此,在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发展规划中,已经对教育系统有了明确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国外职业教育》2009,(2):47-47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高速发展.并在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哈萨克斯坦政府制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设法跻身于世界50大强国之列。众所周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抓教育。为此,在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发展规划中.已经对教育系统有了明确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斯坦职业技术教育在该国独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艰难转型与缓慢发展、规范化与制度化发展、系统化与大众化发展三个阶段。通过构建立体化职业技术学校体系、完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强化校企协同、下放职业教育管理权以及改善职业学校基础办学条件等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体系。哈萨克斯坦职业技术教育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缺少社会民众支持、优质教师资源匮乏、职业教育结构失调以及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为未来该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明确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博洛尼亚进程"是数个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结构变革,哈萨克斯坦2010年3月获准成为"博洛尼亚进程"(欧洲教育空间)正式成员国。本文将拟通过对哈萨克斯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发展现状,分析该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困境,并对哈萨克斯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俄语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其教育受到政府的推崇,哈萨克语的地位低下导致其教育受到重创。独立后,哈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务实的双语教育政策法规,一方面大力推广国语哈萨克语,提高了哈萨克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十分珍视俄语和其他语言的教育。独立后的20多年里,哈政府加大了语言立法的力度,先后颁布了20多部有关语言发展的法律法规,哈萨克斯坦的双语教育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顺利前行,其双语教育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推广,变得日臻成熟和完善,并朝着三语教育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纵观哈萨克斯坦独立30年教育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转型与发展经历了从被动延续苏联高等教育制度到全面否定、仿效西方以及选择自主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独立前,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苏联影响,缺乏本民族特色;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分权化与私有化;社会逐渐稳定后,哈萨克斯坦确立高等教育现代化制度,建立人才质量的欧盟标准,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构建自身特色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总统托卡耶夫提出高等教育要促进哈萨克斯坦新一代公民的培养,并陆续推出相关行动计划,旨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推进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改良治理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整个过程呈现出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改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纵观哈萨克斯坦独立30年教育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转型与发展经历了从被动延续苏联高等教育制度到全面否定、仿效西方以及选择自主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独立前,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苏联影响,缺乏本民族特色;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分权化与私有化;社会逐渐稳定后,哈萨克斯坦确立高等教育现代化制度,建立人才质量的欧盟标准,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构建自身特色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总统托卡耶夫提出高等教育要促进哈萨克斯坦新一代公民的培养,并陆续推出相关行动计划,旨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推进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改良治理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整个过程呈现出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改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世界各国积极发展"技术教育",适应了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技术教育"成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教育类型与教育制度.当前在我国确立"技术教育"的独立地位,对于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人才分类的"职业带"学说可作为划分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及相关教育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存在"转型说"、"独立说"和"结合说"三种观点。公民教育应该从传统德育中脱离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而德育成为"纯粹培养人们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使得公民教育与德育在形态上彼此独立,在价值功能上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0.
实施创业教育顺应了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创业教育正受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体系、功能和地位的教育。是职业指导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创业教育,不断改革其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s (ADB)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 of its educational sector support in Kazakhstan. Drawing on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ADB staff and Kazakhstan's education officials, the article examines ADB's discursive and operational frameworks in this Central Asian countr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DB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ducational policy formation in Kazakhstan by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boundaries of educational policy discussions.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spite the emerging discourse on new aid modalities, the rhetoric of educational aid persists in regions such as post-Soviet Central Asia.  相似文献   

12.
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归属到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综合范畴。教育治理现代化涵括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主旨为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度障碍、利益冲突、权力矛盾等从而实现教育强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论特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政治学,依据教育规律和国情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有的教育治理模式。正确认识与推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确立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优先地位;厘定和阐明它的基本问题域,即为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法与过程和治理评价等要素及其关联。  相似文献   

13.
The two decades from 1950 to 1970 were a crucial period of educational reorganization in Malaysia that stemmed from the decolonizatio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is educational reorganization sought to address the perennial issue of nation building via educational language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was under severe threat as the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opted for a national school system that used English and Malay as the media of instruction in place of the segregated vernacular school system that had existed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Much to the relief of the Chinese, the national school system failed to materialize due to the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o reorganize the entire educational system. But the Chinese were unable to maintain the Chinese school system within the ambi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advocated by the postcolonial Alliance government. The Alliance government had only allowed the Chinese to undergo Chinese education at the primary level.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t opted for a monolingual system of education based on Malay as the ma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foster nat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a common language. The Chinese had to switch to this medium of instruction if they wanted to remain in mainstream education. Such a system of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was aimed at incorporating the Chinese into the nation build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s a part of a three-year study,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reform of secondary schooling in Kazakhstan’, jointly conducted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UK- and Kazakhstan-based researchers in 2012–2014. The study was conceived as a mechanism to support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untry. This was achieved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narrative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Nazarbayev Intellectual Schools and the Centres of Excellence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on the larger system. Whil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was on Kazakhstan’s educational present, the references to the previous system of education, which was often referred to as Soviet, traditional, but also successful, fundamental and the best in the world, were numerous. These continuous references to the past prompted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to address the questions: What memories and practices of Soviet education are still domina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Kazakhstan? How do these beliefs continue to shape educational debate in the country? In support of its argument, the paper draws on the literature on Soviet schooling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form, interview data wi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eachers in Kazakhstan, and field observations. The resultant narrative, which brings together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change and changes in teachers’ beliefs, may appeal to many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reform agenda.  相似文献   

15.
国家权力是国家教育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国家教育权是在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又是一个教育立法的过程,德、法、英、美四国的实践表明,教育立法在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总与知识密切相连,但与教育自身相关的知识却并很难通过直接应用于实践来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益和效果,这是持续困扰国际教育研究界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研究与发展系统可被看作是一种教育类知识管理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改革教育知识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运行模式同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梳理和分析了2000年以来国际教育研究界对教育研发体系的新认识和新举措,即转向以实用性为主导的基础性教育研究,希望能对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91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教育承袭了前苏联体制。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西方国家教育接轨,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系列改革:允许私人办学;高校招生实行国家统考;学制改用波罗尼体制;实施"波拉沙克"总统奖学金计划,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以国际贸易指数评价国家竞争力阶段,忽视了教育在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在国家竞争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主流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衡量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指标。教育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可持续增长的根本要素,在世界强竞争力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战略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在新一轮国家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我国教育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主导推进下的宪法教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推进过程中凸显出的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对象覆盖面窄、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形式不丰富等问题,影响了宪法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宪法教育的跨界融合,既可实现教育规模的全民性、终身性,又可实现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个性化,从而提升宪法国民教育实效,培养宪法信仰。"互联网+"宪法国民教育将促进灵活、开放、互助、终身、个性化宪法教育体系的构建,对宪法教育的主体、模式、对象等产生系统性变革,成为培养具有行权担责意识和能力的法治公民的创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围绕自学考试是考试制度还是教育制度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以为:自学考试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考试制度。在研究自学考试发展规律与运作机制时,不能将两个制度置于同一层次上考虑,否则将失去自学考试的应有特色;自学考试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属性是其质的规定性,具有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其最大特色是开放办学,以考促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