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梦蝶是当代重要的诗人,他的诗用语丰富而多义,善以庄子思想拨见对其哲学与美学形成的敏感,在孤独中铺陈出不凡的思维与想象。以周梦蝶的《逍遥游》、《六月》二诗为例,分析诗中所展露的道家美学的生命演出,进而建构出台湾现代诗史上的新创价值。  相似文献   

2.
叶维廉作为一位道家美学的追寻者、阐释者与海外传播者,早期通过对三四十年代现代诗歌技巧的学习,对中国诗论、中国古典诗语法的美学探源,对艾略特、庞德等西方现代诗论研究而进入道家美学探索的门径;中后期他把道家置于比较诗学的视域下和西方后现代语境中来观照,极大地彰显了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而揭示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现代阐释的意义,既可以理清叶氏美学探索的精神源头和理论脉络,又可以展现道家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生衍化、与时俱进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大层面。其一,现代诗学主张打破旧体的束缚与限制,争取以自由的书写形式自由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意绪。这是道家文化怀疑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秩序,以“道”超越形式,注重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的自然延伸。其二,现代诗学关注情感/情绪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征。现代诗学看重自然天成的天籁境界,也源于道家无心无为的自然而然的审美态度。其三,道家认为混沌的、整全的大“道”涵盖一切,纯粹美就是浑然一体的美,超功利的美。现代诗学则表示出对“纯诗”的钟爱,存在着一种追求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审美倾向。现代诗学视意境为诗歌的最终目标,又与道家所推崇的“道”的本体地位相似。宗白华的意境说始终以宇宙人生为表现的中心,讲究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关注诗人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与道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陆上世纪30年代现代诗诗潮与台湾50年代现代诗诗潮存在渊源关系,台湾现代诗承继了大陆现代诗传统,接受了其诗学影响,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这种"一言以蔽之"的总结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进一步厘清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发现,50年代台湾诗坛现代诗潮的兴起,准确地说是对30年代以来大陆诗坛形成的现代诗诗歌传统精神上的传承,其诗学品貌却主要是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1928年——)福建永春人,是当代台湾诗坛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既是现代诗的创作者和维护者,又是现代诗的批评者和叛逆者。他几乎参与了台湾现代诗运动中所有的重要论争,并以自己的创作和诗论,促进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与分化,也完成了自己现代诗观的转变。余光中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论战文章收入于他的文集《掌上雨》中。文章虽在当时皆因时因事而发,但在偏见之雾散开,时尚之尘落定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诗论文章依然具有生命力。本文试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它完成了生命自由、超越理论的建构,使苦难人生本身朗照于审美的光辉之中。唯一遗憾的是没能为社会实践提供一种现实的路径。现拟从本体论、创作论以及生存论三个视角来阐释道家美学自由与超越的特征,并阐发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神学美学与道家美学都围绕着"不可见性"与"可见性"建立起各自的"象论"。神学美学由"神无定形""道成肉身"到"三位一体"的言说过程,铺开了一条"超验美"的言说道路;道家美学则经由"大象无形""得意忘象"到"三言"的言说过程,走向了"超然美"的路径。比较神学美学与道家美学的"象论",我们能在比较美学的层面上去把握中西文化的内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享有“诗魔”之称的洛夫是台湾现代诗的开创者之一,其短诗《金龙禅寺》是现代诗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它与儒家美学思想既对立又互补,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根基.道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哲学基础之上,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消极和避世思想,但由于其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和谐的审美观点和浪漫主义的审美创造思想又较儒家美学思想有所进步,对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家美学思想一直被认为是消极出世的,缺乏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观点是对道家美学的一种偏见,与儒家美学相比,道家美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更内在更有生命力的精神支柱。道家美学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需求,它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强调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某些规律,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审美世界。我们应当深入研究道家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创世纪”与“葡萄园”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台湾“创世纪”和“葡萄园”两大现代诗社的得失比较,试图阐述台湾现代诗各流派、各团体应当存同求异、取长补短,为创建“民族化的现代化的大众化的中华新诗”而携手奋进,把中华现代诗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哲学的终极视域交流的张力背景中,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文章就国内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皮黄"的源流讲起,以钢琴与美学学科交叉的方式,分别从老子核心思想在《皮黄》中的体现、道家美学在《皮黄》中的应用以及其在该首作品中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当代钢琴作品《皮黄》中所具有的道家美学思想,探究了钢琴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陶陶 《培训与研究》2009,26(11):5-7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意境再造结构。这种美学趣味,极具现代诗学审美意识,对建构现代诗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学中的意境说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溯源的话还可从道家美学中寻得根据。加上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融会,意境说不可能没有儒、释、道哲学的烙印,尤其不能脱离道家老庄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国文艺美学的特点就是哲理智慧和艺术体验、艺术表现不分家,呈现浑然一体的风格。本文正是从意境的哲学根基来探讨道家思想与美学“意境”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台湾诗人郑愁予、周梦蝶二位的现代诗充满着深深的古典韵味,但这种古典韵味秉承的却是不同的精神传统:一呈屈骚风骨、一呈庄禅哲理;开掘的是不同的古典境界:一呈有我之境,一呈无我之境。而呈现的美学风格也各不相同:一者文采风流、一者守道以约。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意境再造结构。这种美学趣味,极具现代诗学审美意识,对建构现代诗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贯穿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美学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它们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