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璐 《科教文汇》2007,(7X):211-212
可信度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到传播的各个环节。目前中国医疗广告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医疗广告面临被取缔的困境。本文从医疗机构、广告公司、媒体和受众四个方面来谈怎样提高中国医疗广告可信度,促进医疗广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提高中国医疗广告可信度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信度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到传播的各个环节。目前中国医疗广告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医疗广告面临被取缔的困境。本文从医疗机构、广告公司、媒体和受众四个方面来谈怎样提高中国医疗广告可信度,促进医疗广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一华 《现代情报》2016,36(12):164-169
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与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社交媒体舆情监控、社交媒体搜索、社会化推荐等方面的效果。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社交媒体信息研究、信息可信度研究、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指出国内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存在的研究面窄、定性研究多、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提出应对中文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进行系统研究、进行自动评估等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1 问题的提出 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I率先在学术期刊论文出版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公布研究成果,其方法是把临床试验的最新发现刊登在Clinical Alert上向专业研究人员和新闻界报道。对于此事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这是向专业研究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迅速传递信息的好方法;第二,这是对现有学术期刊论文审查系统的挑战。本文试图围绕这些有关问题,特别是关于禁止学术期刊已经受理的论文,在期刊出版前公开其内容的英格尔芬格(Ingelfinger)规则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人们对研究信息日益关心等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作为背景,构建了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信任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所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来源可信度、传播渠道可信度、信息内容可信度、传者专业权威性、传者可信赖性、网络依赖以及信息客观性正向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信任度的评价,评论质疑负向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可信度的评估,网络使用和信息完整性对突发事件信息可信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建立改进的CODA模型来分析研究个体观点可信度及倾向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模拟并揭示群体观点极化的演化条件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高可信度(ρj=0.7-0.9)演化情况下个体最终形成集群,而低可信度(ρj=0.2-0.4)个体观点呈现分散状态。高、低可信度的差值越大,网络观点演化效率越明显;高可信度个体推动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而当低可信度值低于0.2时,也会出现群体极化现象。进一步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效应,针对高低可信度的演变边界,提出了网络舆论的干预方案,防控网络群体极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门户网站就像是企业在虚拟世界构建的一个家。如何把客户从一个虚拟世界引向现实的企业。这样门户网站的可信度就摆到了网站建设的重要位置。该文从用户体验、搜索引擎优化、营销推广三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塑造门户网站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移动社交媒体中健康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健康信息可信度提供理论借鉴。[方法/过程]借鉴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Hilligoss提出的整合信息可信度评估框架,基于用户感知视角,结合社会诚信现状引入社会背景维度构建健康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模型,以微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对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的影响不大;健康信息接收者的自身特征会影响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的感知,从而间接影响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感知;社会背景对健康信息接收者自身特征有显著影响,其次是健康信息媒介的可信度和健康信息源的可信度,对健康信息内容的可信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详细描绘现有同行评议制度的缺陷,研究专家评审意见的可信性问题,促进科学评价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现行认证可分为直接认证和第三方认证,但它们都存在缺陷:固定口令认证和认证的一次性。基于特征的可信度认证可以弥补上述缺陷。对该认证模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本体的信息可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语义Web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语义Web的信任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信息的信任是多方面的,参考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原则,从三个侧面计算信息的可信度:一是信息本身所含概念的可信度;二是发布信息结点的可信度;三是其他结点对该信息的可信度.综合三个方面得出最终的信息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专家可信度的同行评议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燕玲  孙绍荣 《科学学研究》2003,21(Z1):170-172
本文从分析同行评议法的程序和特点出发,对同行评议法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家可信度的同行评议法,由此达到利用"专家可信度"这一新指标来完善和补充同行评议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简岩 《百科知识》2009,(11):1-1
维基百科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网络百科全书。但前不久,一名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维基百科上杜撰了一段于今年3月去世的法国著名作曲家莫里斯·雅尔生前说过的话:“可以说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长长的声道,音乐是我的生命,音乐使我获得新生,我的生命结束后我将通过音乐被人们记住……我离开人世的时候,我的头脑中会有最后的华尔兹在回荡,  相似文献   

14.
在基于Bootstrap的信息抽取技术中,为提高实体关系抽取模式的质量,需要对抽取模式的可信度进行评估.本文提出了根据模式的历史匹配记录来对其进行可信度评估的简单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模式进行了优化合并.经过可信度评估的模式在对句子进行实体关系标注时,有效提高了标注的准确率.这说明该方法能够提高抽取模式的质量,对信息抽取系统的性能提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网络学术信息参考源的可信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学术信息参考源的使用能否被接受和认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其可信度问题。文章从网络学术信息参考源的类型特征、判断依据和引用原则3个方面对其可靠性进行了分析,为参考者对网络学术信息的分析判断、恰当选择和正确利用提供了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大量现有权威指标进行筛选,试图从中寻找确实能反映期刊信息量和质量、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少量指标,为今后合理地选用计量指标进行期刊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同质性、鉴别度和可信度分析,综合总被引、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即年下载率、扩散指数、学科影响系数8项指标同质性好、鉴别能力强、可信度高,是评价和描述科技期刊的可靠指标,可以将这8个指标作为测量期刊的一个量表,为今后分析和研究科技期刊的状况、反映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和学术质量及其影响力,提供切实可行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7.
开放百科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参考信息源,吸引了大规模贡献者的参与,然而实践社区缺乏对用户贡献行为可信度的系统自动评估。本文借鉴可信计算的理念,提出了一条基于间接反馈的评估路径,采用分句粒度的文本分析法,以开放百科内容编辑史为数据源展开计量分析,构造了用户间反馈值、剩余贡献比等量化评估指标,并逐步设计了算法流程,以实现对用户贡献行为可信度的系统自动评估。Wikipedia开源数据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该评估路径和方法具有可行性,评估结果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学术信息获取可信度感知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合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信息获取全过程三阶段影响因素,研究了用户信息行为对网络学术信息有效获取和合理利用的影响与作用,提出了用户可信度感知判据指标.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网络学术信息获取取决于用户的可信度感知,可信度感知的认识程度支配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信息行为决定网络学术信息有效获取和合理利用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媒介可信度理论、科技接受模型和个人媒介依赖理论,提出了理论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对网民在危机情境中对网络新闻可信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内部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公共危机情境下,网民的网络知觉易用性和有用性越高,其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越高;网民对网络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越高,并不能增加其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较高的网络使用和网络知觉有用性会产生较高的网络依赖;网络使用与网络知觉易用性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回顾了基于互动性媒体——社会化媒体雏形的信息传播行为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的进路,进而讨论了社会化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产生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即社会化媒体对个体信息接受行为的变革以及社会信息流动模式的变革),最后综述了社会化媒体信息推荐——这一基于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新的应用性研究领域。通过综述可以看出,社会化媒体为信息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包括理论创新和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经验性研究更关注商业领域的应用性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