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贬官到华州 当杜甫北上逃难在路上奔波的时候,唐玄宗正在向西蜀逃命。七月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即位,即为唐肃宗。杜甫在羌村得知这一消息后,八月,他满怀爱国热情,只身奔向灵武。他骑驴来到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城南七里的万花山稍停,观赏了这里著名的牡丹,然后到延州继续北上。这时,叛军的势力已膨胀  相似文献   

2.
杜甫一生心系朝廷,追求事业,富于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但综观他的经历和文学创作,似乎还接受了陶渊明的影响。特别是他后半生“飘泊西南”期间,他还写过不少表现安于隐逸闲适思想的作品。如何认识这一复杂的现象,杜甫的思想、创作和渊明有哪些异同,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杜甫诗歌的比和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和兴是诗歌的两种表现方法 ,二者在诗歌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唐朝的诗人之所以取得成功 ,与他们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密不可分。杜甫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为后人留下传世佳作  相似文献   

4.
零下的恒温 点燃男人的烟管 舞火升起来了踢踏舞跳 起来了 用最朴素的方式 传达对十八岁的祝福 我接过截刀猎枪 我接过责任重担 父亲郑重地在我心头 烙上极地的印迹 没有卡拉OK霓虹灯 没有迪斯科高脚杯 我有极地〔注〕的热情 雪域的朴素 我有大山的坚毅苍鹰的 英武 生命中应有一种本色 那该是极地的颜色 【注】桩地,本指帆圈以内的地区.这1相青截高原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的诗(诗歌)@浦旭东$上海市向化中学~~  相似文献   

5.
杜甫与邻居往还而外,有时还在草堂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如《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 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飡。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这是一位慕名来访的贵宾,老杜以恭谨、殷勤的态度接待他,显得庄重、彬彬有礼。首句变用渊明“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意,以示枉驾之可感。次句说要“再拜”,见得多礼,但又自陈“多病”之“难”,自矜身分,十分得体。三四句自谦中见自负。五六句表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和个人仕途失意,弄得杜甫走投无路,迫使他不得不入蜀谋生。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川,在四川整整生活了八年(按虚岁算为十年)。他的脚迹踏遍了四川的东西南北。从760年1月至762年7月和764年3月至765年5月,前后有将近四年的时间在川西,定居于成都,偶尔曾出游新津、青城等地;从762年7月至764年3月,不足两年的时间,在川北(时称东川),以梓州(今四川三台)为中心,先后到过绵州(今绵阳)、射洪、通泉、涪州、盐亭、汉州(今广汉)、阆州(今阆中)等地;765年5月,杜甫乘舟沿岷江南下,经川南的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泸州、然后沿长江东下渝州(今重庆)、忠州  相似文献   

7.
说起越南,大家都不陌生,但无论是对越南边境还是首都河内,其实对我来讲仍然是个神秘的地方,这个神秘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机会亲自到这片土地走一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我从小就知道,越南是我们同志加兄弟般的友好邻邦,我们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给予了越南无数的援助,可是我们也对1979年发生的战争仍然记忆犹新,也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国家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我想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对仗?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句,这是就广义而言。或谓“对仗是专指律诗或长律、排律而言的”。这是比较狭义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说法呢?因为对仗在律诗中是格律规定的,长律、排律是律诗的延伸。而在绝句、古体诗和词、曲中,对仗则不是格律规定的,只是修辞需要或约定俗成而已。 这怎么说呢?比如,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间那两联就是对仗句,这是格律规定的。这可谓是律诗的主要特点。如不用对仗则视为不入律。  相似文献   

9.
李白和杜甫是两颗光照唐代诗坛的灿烂巨星,他们创作的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形成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更为文学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一、巨星初会天宝三年暮春时节,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漫游来到东都洛阳。此时杜甫已在洛阳游历两三年了。对于李白,杜甫渴慕已久,早想和他认识,如今听说李白到了洛阳,禁不住心中暗喜。在出席洛阳人士招待李白的宴会时,杜甫看到李白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虽仙风道骨,却和蔼可亲。李白见到刺史县令布衣之士,一一拱手,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0.
像一棵树绽出新芽你启开了酝酿许久的感情娓娓如轻风的节奏久久鸣啭林间,如悦耳的竖琴这第一乐章是金黄还是淡绿第一次尝试是甜蜜还是艰辛你登上讲台就像走进了春天永远属于播种和耕耘  相似文献   

11.
<正> 意象,西人称为 image。目前国内诗评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的界定是:所谓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中作者的内在意识与外在形象有机交融的、并经过一定语言材料得以外化的基本艺术单元。内在意识可以是明确的观诗、恒稳的趣味,也可以是朦胧的意念与不定的情绪。外在形象不限于物象,也可以指事象(人与物、人与人的一种动态联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诗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先是一个思维过程,然后是一个“动于衷,发乎情”的情感过程,最后是读者自己引发相关联想和想象的创造过程。其中,思维是基础,动情是效果,创造是读诗最终的目的和最高的境界。但在高考古诗的鉴赏中,如果仅凭自己大体上的主观感受和笼统的分析,那么对  相似文献   

13.
齐梁佚诗存目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梁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这两个朝代产生了不少诗人和许多诗作。经过侯景之乱、江陵陷落、隋平陈等历史事件,唐初编《隋书·经籍志》有许多文集已散佚或不全,经过历代战乱,又不断散失。例如沈约原有集百卷,到宋代只余十九卷,至明人编沈集:则连十九卷也不可见。又如活跃一时的名诗人徐 诗已一篇不存。文献散佚给研究带来不少困难。本文从各种史籍、类书、佛道典籍等对齐梁佚诗作全面详考,勾沉部分诗题,以供研究者参考。诗人的排列以生年前后为序,诗人下列诗题,题下有考证文字(不拘泥于长短)。  相似文献   

14.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述评(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恒主义教育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的教育传统,曾经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过一定影响。在世界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各种教育思潮纷纷涌现的世纪之交,回眸一下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在本世纪初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批判中所阐述的许多教育观点,对我们今天教育改革中正确处理新旧教育的关系和矛盾亦不无启示。一、对20世纪初教育状况的反思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时代反映,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本世纪30年代,获得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国高考作文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唐无名氏诗,原散见于各类文献,如唐人、宋人的笔记、诗话以及唐人总集或选集本中,顾陶在宣宗大中十年(856)编辑的《唐诗类选》①已著录“不知名氏”诗,至五代(?)开始搜采汇辑,以“无名氏”立目载入所编《才调集》。(?)采辑唐无名氏诗经筛选,录出五十首,置《杂词》十三首於卷二末,另三十七首载入卷一○末,这就是唐无名氏诗第一家集本。到了南宋时期,又将此五十首并溢五首附于后,以《无名氏集》单行本刊印,清人江标景刊南宋书棚本《唐人五十家小集》把《无名氏集》编入第四十九家。宋人编纂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因系类编,都未以“无名氏”立目,所收无名氏诗,均以题下缺名的方式载入,即“缺名”或“佚名”诗,散见于两书的各卷中。今据中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一生写过130多首妇女诗,把现实主义笔触深入到当时妇女的各阶层,从农妇、蚕姑、绣妇、伐薪女到被缚的闺秀、难嫁的贫女、子被夺的弃妇,从阔傲的商妇到可怜的尼姑、歌妓,直到宫女与王昭君,写出了她们的爱和恨、辛酸与不幸、迷惘与反抗,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妇女的悲惨生活,表现了对妇女命运的极大关心,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然而,历史上却有人攻击他“淫言碟语”、“非庄士雅人”,恨不能“法以治之”。这实在是一桩将功问过的“冤案”。  相似文献   

18.
《乐论》荀子篇名。战国荀况为驳墨瞿《非乐》而作。认为音乐是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他强调音乐的作用“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的音乐能导致“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启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朦胧诗为其发展的显著标志,现代史诗的诞生则宣布了它的成熟,它与世界文学相对接而又有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20.
《招魂》是楚辞中的一篇奇文,它以丰富的内容、特异的形式卓立于先秦文学史上,并给后代文学尤其是汉赋以深远影响。因此,它博得了历代研究者的青睐,众说叠起,争论颇烈,其中见仁见智,不乏创见。但书山巍巍,幽径焉寻?文海茫茫,津渡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