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实际问题"例4--作业展览. 教学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1.明确课题:作业展览中的问题. 2.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提起作业展览中的问题,还要从学生们在美术课上的染纸作品说起.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现在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工具.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列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寻找等量关系时.可以利用表格或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现略举几例进行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大家知道,前一个时期,日常生活中的大蒜、绿豆价格飞涨,广播、报纸和互联网上流传着一样一句时髦语:“‘蒜’你狠、‘豆’你玩”,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数学作业中的计算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结果,这是因为什么呢?算理“狠”,逗你“玩”.  相似文献   

4.
姚克军 《考试周刊》2012,(75):60-60
一、新课引入生活化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总是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感到数学不枯燥、不抽象,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我在教学“认识一位数小数”这一节课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多媒体出示:从超市外景到内景,再到文具柜,并对若干文具及其标价加以特写。接着提问:这些商品价签上写的是什么数呢?(板书:小数)指名试读价签上的数。接着追问:知道0.1元表示多少钱吗?(板书:0.1元=1角)让学生试读,说出0.1元表示多少钱.从生活中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兴趣盎然。再如,教学三步解答应用题时,我告诉学生: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参加什么活动?(春游)老师想请同学们组织春游活动,事先你们会考虑到哪些相关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出的点子合情合理,不仅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蕴涵其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只要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思想,就可以创设出许多有价值的情境。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纸桥承受力的大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了解这个道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搭纸桥的实验,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的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1.各种桥的幻灯片3张,生活用品幻灯片2张,记录表格幻灯片1张。2.木制桥架21块。3.尺寸、厚度相同的纸若干张。4.小木块若干个。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采上一节自然课,上课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看哪个同学听讲最认真、观…  相似文献   

6.
体育运动是众多中学生所喜爱的.既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可活跃思维.以体育运动为素材的数学问题既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又有益于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的思想意识,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一下概率统计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正确认识数学 学习数学应是思维训练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统一。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之后,更为重要的就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也即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在数学概念的引入、定理公式的应用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原来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进而乐于学习数学。例如,讲排列组合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问题解决首先使具体事物能够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数字化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出数学知识的框架结构,理解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地位和相互间的联系,明确学习目标,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现在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工具.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列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寻找等量关系时.可以利用表格或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现略举几例进行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具有时代气息的应用题.通过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现就二次函数的应用性问题,精选两例解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已学过因式分解.并已学会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要善于发现与这些知识有关的问题.培养自己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一)近年中考以考查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重点.这类题在中考中常以中档题的面孔出现.分值占到5.4%左右.目的是:(1)了解某些实际问题中的仰角、俯角、坡度等概念;(2)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3)会通过引适当的辅助线使之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二)考查实习作业中的测量倾斜角和测量底部可以达到的物体高度的问题.由于知识本身的限制,所以不能考全过程,常以填空题形式考测量工具和测量步骤及公式,以填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考计算,  相似文献   

12.
课堂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引,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桥梁.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课堂引入不得力、引入不到住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及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阐述.让数学课堂引入更精彩.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问题是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background)编制的,需要经过抽象(abstract)来建立数学模型(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等)加以解决的一类问题。这类“化归—建模—求解”型的问题有利于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对应用型问题的考查力度逐年有所增加,应当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介绍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解题,同学们已经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下是有趣的住宿问题,请同学们做一做并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题为《我们的成绩》(人教版六年制第四册“复习八”)的口语交际有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一个展览室,墙壁上有同学们的书法、绘画作品,桌上摆放着手工制作作品。一个同学边张贴自己的书法作品,边与身旁的女同学交谈;另一个同学送来自己制作的轮船模型;还有一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观赏同学们的摄影、绘画作品。图下有两点要求:一是每人选送一件自己认为最好的美术或书法、手工等作品参加展览。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再说说你是怎样完成的。二是评一评谁的作品好,好在哪里。一、看图激趣,明确要求1.学生看图思考,回答:(1)图上都画着些什么?(2)同学们…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解决——建构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反映在教材上,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无论是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还是浙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先给出一幅或几幅图画创设情景,接着提出问题,示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从事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然而,如何将教材的设计意图有效地转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透过“形式”,不要为情景而设计情景;在支持学生探究方面,切忌照本宣科、不讲策略.笔者认为耍把“情景”变为“情境”。营造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定向、驱动支持学生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尝试中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非常美的小诗。一起来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在课文里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根据上面的拼音填一填这些生字。  相似文献   

18.
“问题情境”的设计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二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制造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表现形式主要有:社会调查、情境故事、现实模拟、数学游戏等。那么,我们教学时,对设计“问题情境”应注意那些问题呢?实际教学中又怎么引入情境呢?  相似文献   

19.
数学归纳法是解决有关数列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只有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两个步骤,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有关数列问题.利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有关数列问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观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不等式与方程联姻题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颖应用题.通过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运用不等式和方程的知识加以解决,以考查同学们对实际问题的领悟能力和解决能力.本文就2006年中考题略举两例解析如下,供同学们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