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见诸媒体的灾难不断,灾后收养儿童成为心理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收养家庭依恋关系的重建问题。本文阐述了依恋关系的理论以及研究现状,分析了西方收养家庭依恋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期对灾后收养儿童的依恋关系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郭春涵 《考试周刊》2012,(79):183-184
灾难对受灾者的身心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幼儿。身心的创伤及时地得到治疗、修复,它关系到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创伤的修复更是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健康快乐成长。通过对灾后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从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环境,宣泄幼儿的不良情绪,培养幼儿应对灾难的能力三个方面来对地震灾后幼儿的心理进行重建,希望修复灾难对幼儿造成的心理创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少年儿童研究》2008,(7):12-20
1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对受到精神创伤的儿童而言,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学校垮塌与人员伤亡灾难。灾难过去了,孩子们还要面临正常的生活与学习,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就是灾区学校的重建工作。笔者认为应从校舍重建、教学重建和心理重建三方面着手进行灾后学校的重建工作,以期对当下及今后的学校灾后重建工作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5.
论地震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了灾后儿童的创伤性心理反应的主要表现、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心理干预的方法,同时提出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6.
灾后重建中,各高校应通过正确的引导,发挥自身教育、传播媒体和政治实践的作用,将地震这一特殊事件所激发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持久的政治心理,为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7.
刘倩  许静 《华章》2013,(16)
自然灾难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变异现象,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人类不能杜绝自然灾难的发生,但对于灾难之后的重新建设却可以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作用,灾后重建中美学的应用一方面能够促进物质的重建;另一方面又能安抚人们的心灵,其应用十分必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美国灾难心理服务对我国灾后心理重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于灾难心理的研究已有开展,但工作不系统,较零散。通过介绍美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以期尽快在我国开展系统的灾难心理研究,对于我国灾后心理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灾难事件虽然会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身心创伤,但也会不同程度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复原力,发展出对抗灾难的勇气和智慧,并让他们获得自身的成长。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的复原力能够直接降低PTSD,提升自尊,发展应对技巧和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激发灾后青少年复原力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层面促进危险因子、压力事件与保护因子之间的平衡。因此,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需要强调"优势为本"以及赋权的价值理念,坚持人与环境互动的运作框架,灵活运用多学科的工作方法,实施在地化和文化敏感性的心理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是制约一国全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灾后教育重建是一项应急性与长期性并存的工作,科学合理的教育重建规划对于灾后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巴基斯坦在地震后迅速地开展了有效的救援与重建工作,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重建规划。该规划注重时效性、针对性与差异性;注重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主体性的发挥;注重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的处理,对于我国制定灾后教育重建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大系统,按照时序,灾后重建可划分为恢复性重建和发展性重建。灾后恢复性重建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到灾前的“常态”轨道。在“发展性重建”阶段,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在恢复性重建的基础上。实现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灾区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灾区抗灾能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在2—3年内绝大多数地区会恢复到灾前的“常态”轨道,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受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力建设是灾后恢复重建后的关键。文章认为从恢复重建阶段起,不仅要为受灾地区创造经济机会,而且要保证这些机会的平等利用,特别是要为那些受灾民众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要把实现共享型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理念。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与太阳能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区域生态功能、灾后重建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太阳能资源综合利用在灾区重建中的必要性;分析了加快玉树太阳能资源利用进程与我省太阳能产业发展互为促进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玉树震后重建太阳能综合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及示范推广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不仅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家园被毁之忧、丧失亲人之痛、震灾惨烈之状.盘踞在每个灾区人民的心头。由此.怎样及时地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救援.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以及继发性伤害.成为作家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及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调查中发现,也存在不足之处:文化保护基本上借助外部力量来推动和实现,保护主体难以发挥作用;羌族文化空间的真正恢复尚需时日;文化传承人活动式微,传承依然面临困境;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原则体现不充分。笔者认为,文化保护应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活态”传承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在国家为保护羌族文化提供契机的同时,羌族自身还需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更加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历史的钥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青海、云南大地震都涉及宗教问题,灾后宗教重建须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进行引领,要将宗教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全面考量,既要注重物质的层面,又要注重精神的层面,既要弘扬传统又要讲究创新,既要体现政府的组织功能,也要体现社会的整合力量,既要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国幼教百强县,绵竹的幼教重建工作格外引入关注。正如成都市幼教处吴丽娟处长接受本刊采访时所说:“期待绵竹有亮点,重灾区如果把问题解决好了.对于整个层面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瑛 《考试周刊》2011,(4):150-151
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特大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多数青少年表现出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减轻不良情绪,对于灾后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的恢复调整都会有很大帮助。在一年的跟踪调查中还发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心理恢复状况明显好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对青少年心理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灾后重建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一定要严格执行足以抵御特大地震的抗震标准,杜绝再出现“豆腐渣工程”,为此必须更加严密地防范和破除赌徒心理。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本文初步分析地震发震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对次生灾害、灾情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及时、稳定解决灾区的就业问题是灾后重建的关键所在。5·12大地震打破了四川省和灾区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和结构,而近期的灾后重建大量就业机会又不一定切合灾民自身特征和就业意愿的实际。因此,按照开放和开发劳动力市场的原则,实行短期内就业援助和长期产业发展带动就业需求相结合的就业策略,有助于解决灾区劳动力的可持续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