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2.
“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导源于春秋时代,经西汉以后历代统治者的完善与发展,沿用至晚清。李鸿章继承了这一传统政策,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结合国际均势主义理论,利用均势,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但历史证明李鸿章在其外交实践中,最终还是成为悲剧人物。而他的悲剧正恰恰再次证实了“弱国无外交”。  相似文献   

3.
潘振嵘 《数学教学研究》2003,(4):43-43,F004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遇到障碍喜欢请教老师 .这时 ,教师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障碍的原因 ,矫正他们原有认知上的偏差 ,充实、完善他们对问题分析、发现、创造的过程 ,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以此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 ,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但是 ,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仍常看到一些教师“释疑”时 ,常常只局限于告诉学生怎么做 ,甚至不假思索地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全盘托出 .表面上看 ,似乎也很“完善”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无形中简单地否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把“释疑”变成了一种“灌输” ,…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与形式上统治全国的国民党中央政权并存。本文对两个政权的关系及其对祖国统一的启示作了论述,从而证明了“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解题其实就是将"未知"变成"己知"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解题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高中生的能力培养及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学教师应该在数学题有锻炼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真正能够进行思维转换,而构造法就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构造法解题能够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敏捷性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强化学生的解题信心,使得学生的解题热情得到激发。鉴于此,针对"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策略进行研究具备极其重要的实际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边塞诗在先泰就已萌芽,但直到梁陈时代才得以全面地发展,并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峰。同时,梁陈诗人喜在诗中运用汉之史事、人名、官名、地名等,体现出一种“汉代情结”。  相似文献   

7.
试析高校"两课"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两课”是有中国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开设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其定位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两课”教育教学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我们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在分析这些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两课”改革的原则性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范型言说”是理解教育的一种策略。所谓“范型”通常是指典型与代表 ,而理解教育中的“范型”则是指教学活动中处于特殊地位的弱势学生 (此特指俗称的“后进生”)。“言说”即发表见解。“范型言说”是指在教师的激励 ,弱势学生自愿登台讲演以有效表达自己对教学活动的体验和  相似文献   

9.
一、"因教而教"的内涵 近年来,根据一些教改实验的成果,教育界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学"的研究,对过去很长时间里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提出了批评.但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注重教师的"教",也只是注重教师因"材"而教,而忽视教师因"教"而教.王夫之说:"夫学以学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及教学任务、目的等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徐坤在其小说中运用其独特的话语策略。无论是“反串”男角的“失语”的话语,之后在“失声的野地”上奋力“言说”,还是以女性写作守护女人的“紫禁城”,其创作目的都是为女性争取一份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以夷制夷方略是战国以来中原民族政权统治者在依靠自身力量之外,寻求其他民族的力量以驾驭、牵制、抗衡、打击给自身带来威胁的另一民族力量,实现其民族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农业与游牧民族二元对立下新型战争的挑战和武帝外事四夷对以夷制夷方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13.
文霞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2):26-29,43
秦汉"家人"有三种含义:一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一指家丁和奴婢等附属成员,一指庶人。秦汉"家人"的复杂含义与家的规模变化及秦汉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秦汉社会去古未远,家丁奴婢等附属成员居住在家内,也属于家人。秦及西汉时期,析居现象普遍,核心家庭及二十等爵制的实行,普通庶民都有个人姓氏,可以建立家庭",家人"即居家之人,表示庶人之义。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及联合大家庭的增多,"家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多用来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的家产继承制度主要实行"诸子中分析产"原则,大体上分为家产的多次性继承、一次性继承和整体性继承三种方式;此外还有特殊条件下的女子继承和奴婢继承等辅助方式。这些继承方式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家庭生活,进而理解古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秦汉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与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有关部门的财会资料,其任务是审查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审计的主要机构在中央主要是宰相和御大夫二府,在地方是郡守和县令;审计的方式采取送达.秦汉时期的财务审计成为封建社会财务审计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6.
西汉中期以后,伴随着统治危机日甚一日,一股厌汉的社会心理普遍在社会各阶层中滋生和蔓延开来,并成为汉新王朝实现禅代的重要因素。然随着王莽改制的失败,遂又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汉的社会心理,并最终促成了东汉王朝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的“诸生”是习儒而未仕者的泛称 ,包括经师的门徒、弟子和官学的郡国生徒、太学生、鸿都学士等。诸生是秦汉时期参预政治的基本群众。在秦和西汉初 ,诸生不仅是博士和经师学术上的继承人 ,而且是他们政治上的助手。东汉中期以后 ,由于政治黑暗 ,诸生对政治也逐渐由配合转为批判 ,进而在党锢之祸中与宦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诸生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具有依违其间的特性 ,因而每当有重大政治变动时 ,往往就会发生分裂  相似文献   

19.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