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一、尊重赢得尊重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  相似文献   

2.
开学初,于永正老师将来本地讲学,地点就设在我校,领导安排我班的学生配合于老师上一节作文课。上课了,我和所有的老师、学生一起走进了于老师用微笑和诙谐营造成的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在整个教学中,会场里掌声、笑声不绝于耳。两节课下来,我沉浸其中,听课笔记上竟未着一字,但于老师那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幽默的谈吐、儒雅的风度、精湛的教学艺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磨灭。于老师以“趣”字贯穿教学始终。这是一节描写人物的作文课,于老师构思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地出示挂图,或者让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人物,而是首…  相似文献   

3.
一、让先做好的学生等一等。还是…… 去年,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除了课堂的精彩,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于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我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相似文献   

4.
收到这封信也许您会觉得意外,但于学生而言,我没有理由不拿起笔来追忆那段受教于老师的岁月,因了老师的教诲,我的教学生涯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因此,这封信,权作是学生向老师的汇报与感念吧。  相似文献   

5.
卢谦 《教学随笔》2007,(10):46-47
笔者多次听过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每一次听于老师讲课总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在于老师课堂中如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而且在精神上也能产生愉悦的感受。研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案例,发现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语感、有情感、有美感,“语文味浓”。现撷取于永正课堂教学的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钱友红 《云南教育》2002,(10):18-19
一、评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1.这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服务者,是为主体服务的服务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老师让学生读书,学生读后由老师来评价。老师扮演主角、法官的角色,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是忠实、听话的观众,有时甚至连观众都不是,因为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学生根本没有议论或者申辩的权利。只有让评读走进语文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2.这是课堂教学中单向评价向多元评价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堂中,…  相似文献   

7.
作,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作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乐于表达。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状况呢?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授的一堂语文课。于老师的课有一个细节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上,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异议,顿时,大家“唇枪舌剑”、“短兵相接”,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激烈争辩。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于老师不急不躁,微笑着听学生毫无顾虑地大胆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9.
【案例1】 于永正老师在公开课上的一个教学片段:(第一课时,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要求读课文的学生小手如林,一个腼腆的小女孩进入了于老师的视线。)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两次听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上课,收益颇多。这两堂课,孙老师都很重视学生质疑,在引导释疑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一个“扫描”,供老师们学习借鉴。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但回到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质疑…  相似文献   

11.
张新华 《山东教育》2005,(19):66-67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冬梅 《四川教育》2003,(10):36-36
特级教师于永正经常告诉学生:“于老师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我要给他发特等奖;发言正确的,只能得一等奖!”闻无不讶然。于老师目的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发言  相似文献   

13.
读了两个课例,我组老师十分敬佩二位老师的探索精神,他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做法也能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现把我们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就教于二位老师及广大同仁。一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一篇课文,随它是什么样的美文,值得“对话”的主要内容就那么几点。每一节课,老师想和学生交流的内容心中应是有“数”的,答案也是明确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就是要围绕这几个“点”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我们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当堂评讲学生作文草稿是于老师作文教学的一大亮点。他不但在瞬问能辨析出学生作文中的语病并予以纠正,而且善于发现作文中的优点,予以放大和点评。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于老师采取的是“加分”政策。“加分”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的肯定和激励,又是对其他同学的引导——让学生从实例中知道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请看于老师评改作文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5.
牛国喜 《甘肃教育》2006,(12B):48-48
放开手脚,激活机制 从新课开始。老师就应放开手脚,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自主地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提取方法.在学习的最前沿走自己的路。同时.老师还应鼓励学生超前于正常学习进度,系统地学完一个章节后再做练习.因为这样系统、完整掌握的知识易形成板块。  相似文献   

16.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17.
李萍 《四川教育》2003,(10):36-37
有人称赞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赞的是其课堂教学的“活”,收发由心;但“活”是形式,是手段,实质是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视学生为平等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四月的梨都砀山。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学生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一重点词语时,一个男生闯了进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于老师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他跟前,摸了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道:“你刚才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9.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1):29-32
苏教版全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深深折服了全体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于老师给学生的读书方法——“煮书”,让我耳目一新。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他说,“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许多老师和学生还固步自封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上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怎么记,考试时就怎么答。学生自己不会自学,学而无思无疑。这样,学生的智力素质再好,也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型人才。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