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贷"和"怠""殆""贷"是个形声字,形旁是"贝",本义是向人施舍财物;引申指借贷;又引申指宽恕、减免;推脱(责任)等。"严惩不贷"的意思是严加惩处,决不宽恕;其中"贷"用的就是宽恕、减免义。有人不了解"贷"的意义,误写成"怠",例如:(1)对于贿选相关的违法  相似文献   

2.
(一)意思理解一、指出下列成语出自何篇,原义何在,意思有无变化。 1、三顾茅庐 2、不耻下问 3、世外桃源 4、水落石出 5、妄自菲薄 6、一鼓作气〔说明〕有些成语,古今义同(如“不耻相师”),有些古今义全然不同(如“钩心斗角”),有些感情色彩有变化(如“踌躇满志”)。有些成语,直述其字面意思即是其解释,而有些成语,意思有引申,有的有了比喻义(如“一鼓作气”),有的有了形容义(如“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有许多数量词叠用的成语,如何翻译这些成语中的数量词,要看该数量词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实义就要按字面义来译,如“三三两两”译为 in twos and threes(实义);是虚义就要按喻文来译,如“乱七八糟”既可译为 at sixes and sevens(实义),又可译为 a pretty kettle of fish(虚义)。下面将部分数量词叠用的成语分类归纳如下,也许能使读者有所  相似文献   

4.
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   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 (如 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 )。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 (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 ),才能正确使用。   弄清本义,不致误写。近 5年来侧重成语字形考查的是:   1996——插科打浑 (诨 )委屈求全 (曲 )鸠占雀巢 (鹊 )   1997——针贬时弊 (砭 )纷至踏来 (沓 )不径而走 (胫 )   1998——人情事故 (世 )   1…  相似文献   

5.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6.
1.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这两条成语中的“五、六、十”都表示“多”,不指具体数字。它们都有色彩繁多、各色各样之义。但后者还含有光彩之义,多有赞美之情。如:①各种色彩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②这时的队伍,已经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搀着扶着,边说边走。2.天花乱坠娓娓动听这两条成语都有说得很好听的意思。但前者形容说话十分动听,却  相似文献   

7.
“之”本来是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文言成分,现在一般仅用在书面语风格的语言里。成语多是原装的文言,其中保留“之”字自不必说,更有仿成语的四字结构中常用“之”的情况,如仿成语“一念之差”造出“四口之家”,仿“瓜李之嫌”造出“影射之嫌”等等。有的文章,尤其是某些文史论文,书面语风味浓,“之”自然用得多一点。本文就从语法的角度谈谈现代汉语里“之”的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8.
成语除有结构定型的特点外,就是它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来运用的,因此,一般不能只从各个词的意义总和中去理解成语的意义。如“良药苦口”字面义是:好药(能治好病的药)是苦口的。但这个成语的整体义是比喻有益的劝诫或批评往往比较尖锐难听。再如“胸有成竹”是“心里有谱儿”的意思,而不是说“胸中有竹子”;“破  相似文献   

9.
借助同学们熟悉的成语,通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可以帮助大家形象地掌握古汉语知识。下面就以某些成语为例来谈谈汉语中一些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异。一、古今词义变化显著的。如“楚楚可怜”的“可怜”,它保留着“可爱”的古义,不能理解为今义“值得怜悯”。又如“何去何从”,这里的“去”就保留了它的古义,指“离开”、“背离”。“走马观花”是说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这里的“走”不能理解为今义“行走”,它保留着其“跑”的古义。二、古今词义变化细微的。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里的“勤”是指“劳”,不是“勤快”之义…  相似文献   

10.
要准确地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就必须准确地掌握词语中的重要语素。许多词语,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语素,往往会出错,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求全责备”中的“责”等,如果我们不理解其意义,那么对整个成语就会理解错误(“刊”为“删削”义,“点”为“涂改”义,“责”为“要求”义)。  相似文献   

11.
成语数量庞大,不少同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仍觉得收效甚微。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理解成语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添加成分法 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甚至容易使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 不可理喻—— —“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 添 上 词 语 ,变 为 “不 可(以)理 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能很好地记住了。 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12.
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了意义,只作为陪衬。这样的复合词叫做偏义复合词,简称“偏义复词”。例如,“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草船借箭》)这里的“虚实”一词,偏义于“实”(指实际情况),“虚”义已消失,只作为陪衬用。有些复合词,孤立地看,不能确定其是否偏义,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好确定。比如“轻重”一词,在“无足轻重”中偏义于“重”(整个成语指不值得重视);但在“轻重倒置”中则不偏义。又如“教学”一词,“改进教学”一语中偏义于“教”;但在“教学相长”一语中则不偏义。有时候,同一个双音节组合,可出现三种情况:或偏义于语素甲,或偏义于语素乙,或不偏义。比如“好歹”,在“这个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语大词典》成语释义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商榷:一、多义成语的释义问题;二、兼类成语的释义问题;三、近义成语的释义问题。概言之,前两个问题说的是“释义不全”,当增立义项,以求完备;后一个问题说的是“立目不当”,误把近义成语看作等义成语,当各为主条,以求缜密。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对此的角度看,俄、汉成语可分为对应成语和非对应成语两类。所谓俄、汉对应成语,是指基本语义一致的俄、汉成语,如饱经风霜、赴汤蹈火、土崩瓦解、心如刀割等。所谓俄、汉非对应成语,是指语义完全不吻合的俄、汉成语,或者说俄语里有而汉语没有的相应对应成语,或者汉语里有而俄语里没有的对应成语,如:唇齿相依、绿林好汉等在俄语里就找不到意义与之相吻合的成语。反之,等成语在汉语里也没有意义与之相对应的成语。  相似文献   

15.
“不尽如人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根据成语规则,成语是不能随意增减字数的。但是我们常在一些公共场合乃至一些权威媒体里听到或看到,有人把“不尽如人意”改成了“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这样一来将会改变或误用“不尽如人意”的意义。“不尽如人意”如果把“如”字去掉,就变成“不尽人意”,似乎读起来较为顺口,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字是“如”,“如”字的主要义项有:①适合。如“如意”“如愿”等。②如同。如“如此”“如花似锦”“如临大敌”等。③及、比得上。如“…  相似文献   

16.
近义成语尽管很少以直接命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但实际上很多成语试题是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我们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天津卷考查了“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湖北卷考查了“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绝无仅有”,江西卷考查了“另眼相看”、“刮目相看”等。可见,帮助学生弄清常见的近义成语是我们成语复习专题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7.
小语第十册“基础训练6”第二题着重要求学生准确运用褒贬意义不同的成语。成语的褒贬义有两类情况。一是两个成语所表述的意义截然相反,如“舍己为人”和“自私自利”,两种思想境界一正一反,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上一个成语带褒义,下一个成语带贬义(“褒”,表示肯定和赞扬,“贬”,表示否定和批判)。另一类是两个成语所表述的事物,从表面看似乎有些相近,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 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 运用的定型短语。汉语语汇中,相 当于词的“预制构件”除了成语之 外,还有惯用语、歇后语,以及谚 语、简称等。人们一般统称为熟语,而成语是熟语的主要部分。那么,如何确定成语的范围呢?这就需要找出成语与其他熟语的区别。成语与谚语(群众中间流传的简单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与简称(较复杂的事物名称或固定短语简化了的称谓,如“政协”、“四呼”、“旅游”、“安理会”)的不同较为明显。本文着重探讨成语同惯用语、歇后语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汉语知识“多义词”一节里有这样的讲述:“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义。”这个讲法,对多义词的最初义和常用义颇有混淆之嫌,若不澄清,有可能给教学带来误导。汉语多义词的“最初义”和“常用义”是不同的。多义词的最初义,指的是它的“本义”。如:  相似文献   

20.
正确使用成语是近年来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正确使用的前提是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及其在句中的感情色彩。有些成语可一望而知其义,有些成语就不能望文生义,如“万人空巷”不是“人们都集中在家中而使得巷子空了”,而是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