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论亦然。古代史书汗牛充栋,在典籍中的地位也很高;古代读书人喜欢读史,也喜欢评史,后人就把他们评史的文字叫做史论。史论以评论史书和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为主,后又扩延讽喻现实,也就是古代学者所称的“因事发议,评定得失,做示当世”,因此读史论能予人以更多的启迪。中学教材选取经典史论篇目作课文可为明智之选。  相似文献   

2.
张楠 《现代语文》2005,(1):14-14
“读史使人明智”,而读我国的史书,首先应该读《史记》。其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7-公元前877),字子长,汉朝龙门(今陕两韩城市)人,主要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足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散文家。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与司马光是我国古代主张“鉴史以资治”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是我国古代极负盛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王船山深怀亡国之痛,穷经究史,晚年撰写了《读通鉴论》、《宋论》两部史论和一部当代史《永历实录》。他的史论著作,堪称我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珍品。王船山与司马光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学家,深受《春秋》“大义”的熏陶。《春秋》笔法给中国古代史学留下了许多弊端,流毒深远,效尤者历代不绝,王船山与司马光也深受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诗歌史上,以吟咏历史为题材的作品,自汉代班固《咏史》以来,可谓代皆有之.但当我们读了毛主席的《贺新郎·读史》后,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在《贺新郎·读史》这一光采夺目词章中,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理论,把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伟大学说以及共产主义必将磅礴于全世界的宏伟理想,通过形象思  相似文献   

5.
后窗     
个人觉得中国人从哪里来是《国家历史》改版以后最成功的一期,整体让人眼前一亮:选题涉及到自然历史的范畴。尽管这在国外比较平常,但是在中国,仍然是比较新鲜的主题。真正的大历史应该是包括了各种主题的历史,但是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曾经将历史研究的范畴大大缩小,以至走入了一个纯粹学院历史学,被现实社会所边缘。实际上,不仅是自然历史,《国家历史》以往各期中有关科学技术史、个人史等文章也是有益的尝试,这些努力无疑是拓宽了传统历史的边界,让历史走出阁楼,重新成为时代进程的记录者。但愿《国家历史》今后的文章能在重现历史故事场景的同时,带给人们更多对时代背景的理性冷静描述和剖析。如此一来,读史使人明智的古训就能得到更多彰显。——成都读者评《国家历史》10月刊  相似文献   

6.
陈娟 《上海教育》2008,(9):64-64
“读史使人明智”,读一个人的经历也能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能使我们从中获益,看清自己。读了叶澜老师的《我与“新基础教育”》,从其十年的研究经历中我看到了人生无限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7.
<正>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哲理使人深刻,读伦理使人有修养,读逻辑使人善辩"。是啊,阅读改善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在女儿刚上小学时,学校开展了国学教育,选择了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三字经》,让我们家长和识字不多的孩子一起阅读"人之初,性本善……",并讲述里面  相似文献   

8.
有些梦,我如道今生已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梦毕竟还要做下去;我想阅尽天下令,只因年少时看到的培根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一读诗使人智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一”喜欢读书,喜欢《论语》的朴厚,《孟子》的堆放.《苟子》的严谨,《庄子》的飘逸;喜欢读书,喜欢唐诗的格律,喜欢宋词的清新,喜欢元曲的随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诗歌,为泰戈尔的《吉植沙利》、纪伯伦的《先知》的哲理韵味而沉醉,为惠特曼的《草叶集》浓厚的抒情色彩而共鸣.为艾略法的阳原》、由蒂文斯的《观察乌鸦的十三种方式》中那种绝望而心惊,三更…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8,(3):48-48
读史使人明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逐渐走向大众,成为精英知识分子才感兴趣的事情。央视《百家讲坛》连续热播,重新燃起了普通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时,学者解读历史、民间史学家戏说历史随之兴盛。在此,我们将市面上最受关注的评史之书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探讨,但关注历史、多角度分析历史、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无疑是值得倡导的。  相似文献   

10.
《才子牡丹亭》是清康熙、雍正年间刊行的汤显祖《牡丹亭》的一种笺评本,笺注、评点为其时徽州吴震生、程琼夫妇。该书笺评长达30万言,超出原本五六倍,内容复杂,精芜并存,堪称古代戏曲第一奇评。书中大量征引历史资料,以史论曲,以史证曲,历史意蕴丰厚,但也有失误与缺陷。该书刊行不久即遭禁毁,存世极稀,近年来海内外学始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人类发展至今已有60余万年的历史.从孔子删订的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春秋》算起,我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史学史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古往今来,却有许多不同的讲法.在我国古代,"史"最初的含义是史官,是人,而非历史或史书.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欧最早的"史"字即希腊文的"Historia",其初义为"真理的寻  相似文献   

12.
人类发展至今已有60余万年的历史。从孔子删订的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春秋》算起,我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史学史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古往今来,却有许多不同的讲法。在我国古代,“史”最初的含义是史官,是人,而非历史或史书。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欧最早的“史”字即希腊文的“Historia”,其初义为“真理的寻求”,所指的就是史书。其实,“历史”这个词含有两个意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是绝对的和不变的,不管人们对它怎样看法和想法,它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3.
古人曰;“读书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虽无法感悟其中的内涵,但也痴书切切,无可言喻。记得儿时,妈妈给我买了很多连环画和童话书,譬  相似文献   

14.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培根是把“读史使人明智”放在开头来说的。“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先哲更是把读史放到“知事”的重要地位。一个中学生缺乏对本国和世界历史知识的起码了解,长大了又怎么能参与未来的国内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历史知识如此重要,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的历史正受到冷落,其教学质量实在不能令人满意。下面仅以我县为例,对其现状和原因及其对策作一浅析。现状一:历史教师学历达标率不高,职称偏低,历史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且不稳定。一九九七年和九九年,我们分别两…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吐尔贡·阿勒玛斯陆续出版了《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史》三本史书。据出版《维吾尔人》的出版社在该书文前加的“出版社的话”中说,作者从50年代起,以“认真负责……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对待历史”的态度,“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和艰难的劳动……写出了我们的历史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真面貌”,并明确声言,这几本书主要是给不“了解本民族真正的历史……的青年”读的。  相似文献   

16.
读史抒怀     
鲁迅读《史记》,为之惊叹,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苏舜钦读《汉书》,一篇书而百杯酒。陈寅恪读《二十四史》,子身安然度沧桑。读史让人深沉,读史让人睿智,历史正以它那独有的沧桑让人肃然,让人扼腕叹息,让人愁绪满怀,让人从梦中醒来,步履沉着。浩瀚如宇宙星汉,博大如海阔天远。我时常为“田横五百义士死”  相似文献   

17.
童新华 《考试》2004,(1):15-16
“记录纷纷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元代刘因的这首具有历史批判精神的《读史》或许道出人们喜爱咏史怀古诗的部分原因。那些所谓的正史,官家色彩太浓,倒是那些有正义感,胸怀报国之志,“穷年忧黎元”的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  相似文献   

18.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以下简称《传略),分为中国古代部分、中国近现代部分和世界部分三册,由朱绍侯、苏寿桐、段万翰分别主编。共介绍历史人物354人,其中中国古代史141人,中国近现代史108人,世界史105人。《传略》继承了纪传体史书中“以年包事”、“以事系人”的特点,力求把人物的一生写得始末可稽,脉络清晰。《传略》以写正面人物为主,也适当选择一些反面人物,情节生动,描绘典型,是中学历史教师和史学爱好者的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参考书。此外,《传略》还有三个特点: 一是求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按时间顺序实事求是地叙述。对一生有大功大过,思想变化复杂的人物,既不以过掩功,也不扬善隐恶。力求让事实说话,不妄加评论。  相似文献   

20.
《三国史记》史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史记》共有31篇史论,是《三国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史记》史论不仅效仿了春秋笔法,而且还学习《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史论的写法。《三国史记》史论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史学成就的折射和补充,尤为重要的是,《三国史记》是站在中原王朝附属政权的角度去记载新罗、高句丽和百济历史的,因此,认真研究《三国史记》中的史论,对于厘清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角色,估价《三国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