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较早地接触了西方文化,接受了近代科学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用这种思想他抨击过日本的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他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资产阶级文明的介绍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他有日本伏尔泰之美誉。不管在幕府时期还是在明治新政府时期,他的名声和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新旧两政府都曾多次聘招他为政府服务,但是福泽谕吉都加以拒绝,坚持走终身不做政府的官的道路。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福泽谕吉为什么不走仕途之路呢,其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宁远县北工都潭田(今新田县)人。雷发自幼天资颖敏,书无不读,长于诗赋,以世承科甲,累举不第,宋理宗宝祐元年,乐的门人姚勉,登巍科以让第。疏上,理宗特加廷试,策以选举入事。策对上,钦赐特科状元,后因数议时政不用,即归隐于雪矶之滨,自号雪矶先生。而后,理宗悔其言不用,特赐建状元楼一所于县署前,恩田八十亩,以嘉其德。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朱舜水的遗民身份为出发点,结合文本,考察他不肯步入仕途的起因和动机,以及他在东渡日本后的种种复国努力,希望可以通过完整把握朱舜水的遗民心态,厘清明代遗民拒绝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一种行为范式。  相似文献   

4.
陈星际 《中国德育》2006,1(11):66-68
教育者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那些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的“学而优”者与其他学生一样期待着被关爱。对“学而优”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生活磨难教育、合作探究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5.
明初文人之不仕可分为三种类型:热情讴歌新朝,受事不受官,以杨维桢为代表;积极入仕,对新王朝由希望到绝望,旋即因惧祸而退隐,以高启为代表;忠于元室,甘为遗民,拒不与朱明合作,以戴良、丁鹤年为代表。选择不仕的文人主要生活在江浙一带,他们在明初士人群体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文人不仕背景多样,其共性在于元明两朝在江南统治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6.
晏殊初仕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②,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③,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④。一日,选东宫官⑤,忽自中批除晏殊⑥。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⑦,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  相似文献   

7.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优秀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察举选官盛行的东汉时代却“仕数不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应是王充的个人条件不符合汉代仕进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优秀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察举选官盛行的东汉时代却“仕数不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应是王充的个人条件不符合汉代仕进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舍弟仕伟     
仕伟是大学里认的弟,不过他广为流传的名字并不是这个。当时,他正在对我大谈他们先人的光辉历史,于是,就顺便提起了家谱上的名字。我在心里偷笑了很长时间,然后,对他说:“老弟,你百年之后恐怕进不了祠堂呢?”傻傻的仕伟居然没有反应过来。其实,仕伟很聪明。会武术,会写文章。虽然,他的功夫远远没有达到飞花摘叶、凌波微步的境界,他的文章也不是珠圆玉润,妙笔生花,但也算的上是文武全才了。仕伟很爱笑,笑起来的样子很可爱。那年秋天,仕伟凭借一脸无辜的笑容和一首缠绵的诗,赢得了一位美女的芳心。那是大一,少年不识愁滋味。仕伟的爱情,伴随着…  相似文献   

10.
11.
官场作风好坏,关系到政权的总体素质、社会整体风气及国家兴衰。清初百余年所以相对兴盛,被称为“盛世”,是几朝统治者接受明亡的教训,注意整顿仕风,为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雍正朝在此方面尤其突出,完成了对康乾两朝承先启后的作用,正如魏源《圣武记》中所言:“盛世”出现,是“圣祖垦之,世宗碍之,高宗获之”。  相似文献   

12.
吴承恩在文坛素负盛名,但由于史料的匮乏,对其生平的许多问题,成了悬案,影响了后人对其作品的正确了解与研究.本人不揣浅陋,试图对吴承恩仕长兴的年代作一点粗略的考证,就教于学术界的方家.从吴承恩友人的记载中,我们知道吴承恩曾任长兴县丞,但是对其任职长兴的确切年月,却无从查考,学术界也无定论.目前,对吴承恩仕长兴的年代主要有两种观点:苏兴先生认为是嘉靖四十五年至隆庆二年,①这是最为通行的说法.而刘修业先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朱敦儒词作的欣赏解读可以窥探到词人的心路历程,可以窥探到处于特殊历史时期词人内心的仕隐之痛。  相似文献   

14.
太熙元年杨骏担任太傅之后,陆机受其征召,入洛担任了太傅府祭酒一职。在元康元年三月杨骏被诛杀的政治风波中,陆机由于职位较低,又是南方才士的代表,声名远扬,受到了张华的救理,同时又赶上了惠帝改元之大赦,最终得以全身而退。怀着避难远祸的心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东吴。元康二年,重新受到朝廷的征召,再赴洛阳,接受太子洗马一职。  相似文献   

15.
齐贤小贤仕     
许培国 《辅导员》2012,(1):47-48
走进绍兴齐贤,这里,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向为群贤毕至之地;这里,山川毓秀,民风斯文,言行世范之人不胜枚举。齐贤新一代诵读贤人经典,践行贤德言行,争当高尚贤人,再现贤人的辉煌人生。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八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期的第一代盛唐诗人,也是这一时期京城诗人群的核心人物,开元、天宝时期最有名望的诗人。然而后来,他却一变积极用世为高蹈遗世,从群体走向自我,以回归的方式完成了心灵的安顿和救赎。本文力图跳出常人多从山水技巧和儒释情怀来研究王维的阈限,而以其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取向为出发点,来探索这位封建士大夫的仕隐精神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以其清高的人品和诗品受到当时和后代文人士大夫的景仰,在他思想中的隐逸情怀虽很浓厚,但这并非他思想的主导;身逢盛世的他埋头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能中举登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终因落第而回乡隐居;孟浩然的隐逸除了受到当时时代风尚的影响外,还与他的个人遭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出仕与归隐的深刻矛盾。文章分析了陶渊明仕隐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存在根源 ,并进一步指出 ,仕与隐的矛盾是理解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科举取仕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取仕制度是自中国隋唐以来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对科举取仕制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科举取仕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是封建社会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系统的运行,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长久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