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子文 《视听界》2008,(2):64-66
电视读报节目的兴起要追溯到2003年、2004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是当时引领读报潮流的佼佼者。作为一个定位在大中华区的政论节目,至今是凤凰卫视日播节目收视率的前两名;而作为一个以粤语方言播报的读报新闻杂志节目,广州电视台2004年开播的《新闻日日睇》也有相当多的铁杆观众,曾获颁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地方新闻及资讯节目。  相似文献   

2.
凤凰卫视中文台2003年初开播《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这是早期最成功的读报节目。不久,中央电视台在一套和二套分别开设《媒体广场》和《马斌读报》栏目。在央视的带领下,各地方台纷纷开办读报节目。一时间百花齐放,颇为壮观。《有报天天读》节目  相似文献   

3.
沈彦 《青年记者》2006,(8):72-72
电视读报类节目由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发端,到目前各地电视台已有十几档类似的节目,它们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观众.《马斌读报》是一档电视读报节目,播出时间适当,受众广泛,在传播新闻事实和评论方面拥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探索主持人节目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新闻记者》2007,(3):50-53
26年前,当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节目主持人”的称谓后,主持人节目便以它的个性化、人格化、对象化特征征服了受众。从综艺节目到谈话节目,从新闻评论类节目到社教类节目,节目主持人像一缕清风,给不同类型的节目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曾几何时,主持人节目却出现了“千人一  相似文献   

5.
何伟  丁舒 《中国广播》2007,(2):27-28
2003年初,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新闻节目《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一杯清茶、一身唐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积累和精辟的点评对来自报纸媒介的信息进行个性整合,形成了独特的节目风格。它的出现给处于竞争和求索中的广播和电视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于是读报节目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6.
段勃 《今传媒》2007,(2):29-30
2003年初,凤凰卫视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栏目--"有报天天读".每天晚上,主持人杨锦麟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世界各地的重要报刊随手拈来评论一番,他在节目里妙语连珠、嬉笑怒骂、亦庄亦谐,赢得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在凤凰卫视中位列三甲,杨锦麟由此被称为"中华读报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徐蕉 《新闻实践》2010,(8):75-76
随着竞争态势的加剧,媒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在拓展。自2003年由凤凰卫视推出《有报天天读》后,内地电视台也开始争相效仿,如今电视读报节目已成了各家必不可少的栏目。  相似文献   

8.
张育仁 《新闻界》2006,(1):131-132
广播新闻评论与任何一种纸媒新闻评论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广播新闻评论具有“边缘性”或者说“跨界性”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它同时具有电子传媒的属性,又具有文体写作的属性。如果我们要给广播新闻评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按声音传播规律,或者口说耳听的要  相似文献   

9.
刘鹏 《记者摇篮》2009,(6):86-86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首都报纸摘要》节目,首次将报纸与广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2003年1月,风凰卫视开播《有报天天读》,又在电视领域掀起了一轮“读报”的热潮。电视读报节目的频繁推出,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与优势互补。报纸是平面媒体,  相似文献   

10.
广播评论是广播媒体用以阐述本台对于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将新闻性与政论性结合于一体的新闻体裁。在对台广播宣传中,对台广播评论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目形态,因其针对性强、思辨色彩浓、感染力和影响力效果明显而备受重视,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申玲玲 《新闻爱好者》2008,(12):128-129
新闻评论,指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评论性文章或节目的总称。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是网络媒体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也Et益凸显,笔者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吴芹 《新闻实践》2011,(6):57-58
"谈股论金"是上海第一财经频道打造的一档黄金时间谈话类栏目,由于其风格接近大众化,并且中小投资者能学到很多技巧和经验,所以在第一财经频道中,成了收视率非常出挑的栏目。  相似文献   

13.
很多关心"今日股市"节目的观众朋友乃至同行,经常会很有兴趣地问我:很少看到在节目中推荐个股,介绍黑马,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理财俱乐部之类充满想象的空间,为什么人们还是那么喜欢看上海第一财经"今日股市"节目,为什么在第一财经的所有节目中,"今日股市"节目的收视率能从开办至今一直保持在第一的位置?现在,全国很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作为紧贴时代和社会的弄潮者,在于它能迅速反映各种新事物及其走势,并及时捕捉、透视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问题颇具典型意义,作为新闻评论性节目,选择那些既新鲜又重大、蕴藏深层内涵的问题,发挥节目的深度优势,把文章做透,往往能扣准社会脉搏,取得良好的舆论效果。200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站在耕地的边缘》(中央台《新闻纵横》节目播出。以下简称《耕地》),堪称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15.
徐佳丽 《今传媒》2007,(4):22-24
近几年来农民工为了"讨薪",为了收回自己用血汗换取的尊严屡屡采取极端行动,媒体对此类"新闻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民工问题"成为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谈话类节目兴起于电视,西方的“脱口秀”节目曾经风靡一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谈话类节目一般邀请相关选题的专家、学者与主持人一起参加讨论。一般围绕某个社会问题、新闻事件、国内外形式发表看法交流意见。在对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时,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对某一闻题进行探讨和讨论,主持人就像节目现场的“控制器”,节目质量的好坏,主持人的掌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