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因剧情和创作目的的需要,简化了历史事件,合理发展了历史人物的性格,提炼出了卓王孙等反面人物身上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些反面人物总体设置合理,但因郭沫若奔放而缺少节制的创作个性,这些人物在厚重度和真实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爱情与婚姻也富有浪漫的情致。张琼华、佐藤富子、于立群三位女性,先后与郭沫若结为夫妇,其间有着诉不完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3.
考察郭沫若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从本能反抗到自我解放再到阶级论信仰构成了他早期思想演进的一条线索。郭沫若之成为一个阶级论者是和他对家园的背叛分不开的,成为阶级论者后的郭沫若反过来以阶级论视角反观他的乡土。郭沫若在阶级意识影响下,对乡土多有批评,同时,又难以割断传统伦理观念的纽带。批评中有留恋、有自责、有归根意识,这就构成他乡土观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爱情与婚姻也富有浪漫的情致.张琼华、佐藤富子、于立群三位女性,先后与郭沫若结为夫妇,其间有着诉不完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5.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郭沫若《卓文君》的剧本中,分别塑造了两个个性独立的女性。试图通过分析两个作品中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来揭示一下易卜生和郭沫若对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曾旅居日本长达二十年,与日本关系密切。他的小说基本上以男女爱恋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塑造了个性迥异的诸多女性形象。本文旨在探讨其代表作《落叶》中描绘的菊子姑娘这一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为爱可以牺牲一切的圣洁的女性形象,并与郭沫若本人的经历结合起来探讨其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7.
主张通过男女人格的互补与共建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自由高效发展,这是女权主义的创造性见解。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郭沫若,是女权主义这一主张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所揭示的人格建设观,具体内涵包括:男性应当向女性学习人格,女性应当向男性学习人格,男女应当共同追求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大力加以提倡。但在此之前,郭沫若对于通俗文学的观念却与之截然不同。本文通过考察郭沫若从起初对通俗文学的排斥,到大力提倡文学的通俗化,来剖析郭沫若通俗文学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在郭沫若戏剧文学道路上,《三个叛逆的女性》以“虚拟的古事剧”,上承旧绪,下启新端,在从诗到剧的体式转换中,在诗情融入剧艺的过程中。有着值得重视却未受到充分注意的中间链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与田汉是20世纪中国剧坛浪漫抒情剧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剧作在表现女性抗争,谱写文化名人赞歌,塑造宫庭女性形象方面存在着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是随着他的史剧创作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他的史剧创作从二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其间经过了长达三十多华的时间跨度。在这三十多年间,郭沫若的政洽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和历史观等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为他自己史剧创作经验总结的史剧理论,也随之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郭沫若的史剧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二十年代),中期(四十年代),后期(解放后)。相应的,他的史剧理论也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当然,在郭沫若史剧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有  相似文献   

12.
从现在公之于世的史料看,为了郭沫若归国抗战,不知多少人向蒋介石游说,甚至施压,且一再催促,蒋介石才不得不点头,取消其通缉令,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综观郭沫若归国的过程,从提出到策划、到行动,郁达夫虽然不是主角,但也决不是毫无用处的配角。郁达夫在郭沫若归国过程中自始至终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是不能否认的。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说:“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学习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认识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郭沫若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孙宇 《学苑教育》2012,(19):29-29
张爱玲的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有一群特殊的人物形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劳动者。张爱玲所描写的社会生活时间跨度较大,从清末到解放初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段,封建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构成的社会生活基本模板,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正经历一场变革与挣扎。张爱玲对这一时期女性的命运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到“大寨”的有两处。“大寨”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贯穿了郭沫若的晚年。沿着这一条线,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出1966年到1978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决策历变,也可以发现郭沫若对于“大寨”所指涉的更深一层含义的自觉追随和自我回归的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最小的女儿郭平英在父亲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发表90周年之际,应邀参加上海作协和上戏相关纪念活动时候说:父亲就像一池水,因为太深厚。他的很多东西,我们到现在也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抗战史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兼具传统与现代两重属性,这表现在他对正面女性形象的重审与再造,也表现在他对反面女性形象的再思考。因此,他的创造既暗合于当代的创作趋势,在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上,又高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18.
一、郭沫若与殷夫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与殷夫都是著名的革命诗人。乍一看,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当郭沫若如彗星出现在诗坛的时候,殷夫才是个在乡村小学念书的学生。而殷夫初露诗的才华之时,郭沫若已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了。虽然,在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他们同住上海,但郭沫若是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奉武汉政府之命在上海组织总政治部分部,殷夫则是一个才和党发生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周恩来同志《我要说的话》和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出发,认定郭沫若是一个“球形发展”的革命家和文化人,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只是他全部贡献的一个方面、主张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不必一味地近距离赏析,而应作适当的远距离观照。意在补充我《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质疑》一文的未尽之意,并针对何益明老师《关于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略述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