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梁晓声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系列小说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他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则把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梁晓声创作评价的核心问题。评论界的分歧在于,梁晓声塑造知青形象乃至书写某一段苦难历史时所建构出的崇高生命境界,到底是人性之善美还是人性之愚昧,又是否是粉饰了现实、掩盖了苦难。前一个问题,指涉文学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文学,在当代中国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一种源于二十年代、进入新中国以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社会思潮,胁迫、驱使也抬举着文学充当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社会实践的宣言书和辩护词。文学乃成为一种先验的镜像,给了乌托邦政治以虚幻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田文羽  徐梅 《文化学刊》2023,(7):99-102
汉写民文学生发于20世纪80年代,从以迟子建为代表的早期汉写民文学到以李娟为代表的新时代汉写民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诸如描写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等书写重点被一以贯之。但随时代发展,汉写民文学不论是在创作主体的行文创作思维、方式还是在文本的意识表达层面都有了较大改变,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团结意识,使其成为文学层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香港文学在内地的传播经历了意识形态视角时期、商业视角时期、商业视角与文化视角并列时期.香港文学之所以能在内地得到广泛传播,与其独异的风彩、内地阅读观念的变革和出版社讲究经济效益分不开.香港文学的传播丰富了内地读者的精神生活,为内地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使内地文学史研究出现了新格局.但其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吴振庆是《年轮》的中心人物形象之一。梁晓声将他置放在饥荒、"文革"、上山下乡、返城及改革开放的"年轮"中,使其成为一个道德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形象。深究吴振庆形象,发现其根底上是"政治人"。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吴振庆面临现代人的转变,但"政治人"底色使其处于撕裂的状态。吴振庆的困境其实是人经由特定政治运行模式的塑形后,很难实现心理和行为上的现代转变。因而,《年轮》潜隐了历史造就的知识青年无法完成的现代性,这为深入反思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当下,其发展面临着创作水准、语言沟通、传播推广方面的困境。阿库乌雾作为新时期以来彝语作家代表进行双语创作,其作品取材于彝族传统文化,创作主题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诗歌创作意象鲜明,成为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的标杆。他在民族化写作、创作主题的挖掘与开拓、文化视野的拓展和文学传播等方面为少数民族母语作家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为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阿库乌雾彝语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成功案例,为母语文学打破创作与传播困境、取得长足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进入产业化时期,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及经济的畸形发展,孕育了以工人为创作主体的"打工文学"。"工人手记"是韩国打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主体都是在工厂一线工作的打工者。工人手记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学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是打工者自主掌握话语权和运作知识权力的开始和象征。本文从"文学-社会"的关系角度分析工人手记产生的特殊历史语境,探讨韩国工人手记的体裁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化还呈现一种混沌状态下的文学,敦煌文学以民间应用文学为主,属于原生态文学。先秦文学与敦煌文学共同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本文通过对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的研究和比较,认为文学起源于各种社会仪式。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李白、杜甫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和要求 ;二是对齐梁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三是对创作理想和创作目标的倡导与追求 ;四是对艺术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见解和主张。研究李白、杜甫对于诗歌的见解 ,比较其理论主张的异同 ,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 ,发展和繁荣我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水 《职业圈》2012,(25):91-91
从“知青三部曲”和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看,梁晓声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知青”就是最明显的标签。每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内心情怀所关注的总是整个人文社会,绝非一个刚刚结束的特定时期,即使这个时期给他的身心留下永恒的印记,他仍然想用那个时代来思索这个时代,或者用这个时代来解读那个时代。在一个充满敏感词的奇怪社会中,文学的创作可以记录时代的表象,而不能对背后的原因深剖。  相似文献   

12.
《版·域-国际青年版画家作品邀请展》前不久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版画是在各种不同材料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通行的解释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指作家的生活经历、人格特性、思想气质、审美趣味、创作才能等;客观原因是指政治经济的状况、社会风气、学术思想、阶级的审美趣味、其他民族或个人等。由此可见,作家的人格仅仅是影响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全部,风格与人格之间具有一致性,同时又不能将文学风格简单地等同于人格。本文借助人格的二重性阐释"面具"内外的人格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母语写作层面重新评价沈从文创作是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问题范畴。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叙事是其母语写作的起点和归宿,沈从文构筑的有关湘西的"乡土"世界,既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独特的时空范式和文本构成,又通过对诗意田园的营造,为现代人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人性范式和文学样式。其二,"散文化"是沈从文的为文之"道"和最具本色的创作取向,它既呈示在其小说中亦表露在其文学批评中,在沈从文那里,散文已兼容文学与人学、审美与人生,他以完美的"散文化"创作发扬光大了母语文学的千古文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于20世纪40年代达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巅峰,并且在一夜之间红遍整个上海。《传奇》作为她的成名之作,是由多篇短篇小说所构成。由于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父母一系列的变故给她带来的影响,使她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这些都与她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是分不开的,因此,她所写作的内容也是其生活经历的一种侧映。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斗争、政治斗争构成社会生活重心之所在。感时忧国,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创作,成为新文学主流。如果说这种文学选择正体现着历史的必然性的话,那么,上海沦陷前后张爱玲在文坛的走红,则可视为历史的偶然性为作家个人、也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的...  相似文献   

17.
傅淑青 《文化交流》2017,(10):25-28
正近年来,文学浙军日益壮大,硕果累累。作家们紧扣时代旋律,贴近现实生活,创作出一批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讴歌时代精神,用文学传递正能量文学浙军在重大社会和历史题材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最为丰硕。2014年8月,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首播,收视率居高不下。作为该剧本编剧之一的黄亚洲,随即推出同名图书。同电视剧的火爆一样,此书一经出版,立刻  相似文献   

18.
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式的理想主义文本模式,以亵渎"崇高"、调侃"神圣"的叙述立场,"挑战假相"的叙述姿态,反讽与讽刺相结合的叙述策略,片断拼接式的叙述结构,解构与颠覆了其前期作品以热诚的信仰、纯真的情感、和谐均衡的叙述方式、温婉感伤的语言格调为特点的乌托邦话语定势.  相似文献   

19.
网络小说大多以"复仇"和"爱情"为文学母题,且遵循一定的创作模板。通过纵向比较,就可发现网络文学的创作模板,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小说。塑造类型化、扁平化的人物,运用无稽和狂欢的语言来迎合大众心理和大众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作模板的滥用会抹除文学的创新精神和价值,使创作成为工业生产,最终会造成"过剩的文学"和"稀缺文学性"反差鲜明。本文将通过具体作品为例,分析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模式和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高校学生社团源于大学生对知识和政治权利的内在需求,在发展中经历了初步发展、繁荣发展和全面发展阶段。在校园里经历了公开——秘密——公开的不同形式,与校方关系也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再到合作的转变过程。最终由殖民地时期的院校学生为追求共同的文学爱好、争取课余生活支配权的文学社团,发展成为现代高校学生为了维护自身自治秩序的"学生政府"和对知识的自由追求的专业社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