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论及"寓言"概念的《寓言》与《天下》两篇,疑皆非庄子所作。寓言在《庄子》中的作用,亦非如《寓言》篇中所写般是为使读者更加信服。而是因为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所以需要借助寓言以构建事象,通过事象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4.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崇尚精神自由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楚王闻知庄子贤能,意  相似文献   

6.
庄子要义在于世界之存在是道通为一的,惟达者能够通过对道通为一状态的领悟,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此要义比较充分地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中得到表达。但内篇篇名为汉人所命,背离了文本,本文对前人之误解作了梳理分析,提出了能畅其妙理的解释,不仅使庄子解释史呈现出一种新的面目,也使庄子之妙道得其正解。本文进一步就庄子思维之拘囿予以分析,指出其文本表达与实际思考之纠结,并提出一种新的哲学构想。  相似文献   

7.
《庄子》内篇《因其固然·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薪尽火传等寓言家喻户晓,该篇主旨、寓意却多有岐解,庄子创作寓言的真正蕴涵及其生存状态未能得到透彻理解。本文对前人相关注疏论述进行较全面深入的梳理,作出全新的辨析阐释:该篇主旨在于表达庄子中年与晚年时对于人生的不同体悟,中年时期倾向于积极高超地领悟对象的客观自然特征,由此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游刃有余。晚年更倾向于恬淡退隐地应对环境,故而安时处顺,委运任化。并联系《庄子》其他相关篇目作出较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苏霞 《文化学刊》2022,(4):174-177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都有所不同,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终身都在为此进行探究与总结。庄子作为古代中国历史上对生命有特殊见解的哲学家,他对于生死的见解犀利而深邃,冷静中不乏玄妙。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更是对他的生命观进行了宏观、微观的阐述,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德育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引导与借鉴价值。本文就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庄子》生命观,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章启群先生把"《庄子》美学"作为悖论的问题,本文将为庄子美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首先,本文采用了彭富春"无原则批判"的方法,以此划分庄子美学的四个边界。其次,本文辨析了庄子关于美的言说,以此揭示庄子美学的诗意性。然后,本文立足于庄子自身的道,澄清了庄子美学的合法性问题。最后,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庄子美学的可能道路。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庄子美学非悖论。即使庄子美学存在章启群先生所谓的悖论,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也反映了庄子美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1.
论郭象注《庄子》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郭象注《庄子》的方法汤一介西方解释学(Hermeneutics)是近十多年才为我国学术界所重视。在西方,解释学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德国哲学家兼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rmacher,17...  相似文献   

12.
《庄子》内篇中的生态思想是一种大生态观,包括精神生态思想、自然生态思想和社会生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思想系统。其中精神生态思想是根本思想,按照庄子的观点,实现个人健康的精神生态的根本之道是忘掉小我,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大我的状态,取消与他人、与他物的界限,与道为一。如此可达到与自我的和谐,实现精神生态的健康,可保持、恢复、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并能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最终成就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孙冀 《文化学刊》2013,(5):168-170
《庄子》从坚拒阶级政治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王朝君主专制政治进行彻底的否定和嘲讽,同时热切向往人类真性情的充分实现。庄子诉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在旧社会不能实现,而在现代社会则获得了政治正确的强大生命力,具有很强的现代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17.
撰写《〈儒林外史〉研究史》是为了辨章学术,述往思来。评述历来《儒林外史》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儒林外史》经验的论著,必须对《儒林外史》有相当研究,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绝圣弃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对于"绝圣弃智"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庄子·外篇·胠箧》一文中。《胠箧》一文通过采用事物类比的方式对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世人对待智慧的态度进行了深刻论辩。庄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绝圣弃智"。本文立足《胠箧》且结合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来源,以及其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绝圣弃智"带来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19.
《辽东志》始成稿于永乐年间;此后,又经历了四次重修,其中,尤以第三、四次成果最著,分别修成任洛《辽东志》九卷和李辅《全辽志》六卷。二书各具特色和显著价值,成为今人研究明代辽东历史所依据的首选和主要史籍。但目前学术界对两《志》的研究还很薄弱,不仅对其成书的过程和刊刻次数尚有疑问,而且对其独特的史料价值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乃至明代辽东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40年代末期 ,杨公骥教授破译了刊载于《宋书·乐志》等文献中的《巾舞歌辞》 ,证明它是汉代著名歌舞剧《公莫舞》的科仪本。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发现。西北师大赵逵夫 1 986年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我国最早的歌舞剧 <公莫舞 >演出脚本研究》 ,称与杨先生的杰出成果“不谋而合” ;1 992年赵又在《西北师大学报》上发表《三场歌舞剧 <公莫舞 >与汉武帝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列举了相关证据 ,并通过对有关史实的阐述 ,驳斥了刘瑞明《 <公莫舞 >剧本定性研究评述》对《巾舞歌辞》研究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