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文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你看,侯赢在信陵君“亲枉车骑”迎他赴宴时,先是“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是让公子执辔至市屠中“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他这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陵君府上“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举酒”,而公子却因为他的缘故慢待满堂宾客。而侯赢却口口声声邀功说“欲就公子之名”。他究竟是成就了公子之名,还是败坏了公子之名?难道…  相似文献   

2.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足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义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陈友良老师在《侯赢为何自刭》(《语知识》2003年9期)一中把侯赢自刭的原因归结为“士为知己死”.我认为这是不够具体的。侯赢的自刭.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如何理解侯赢在信陵君为迎他而摆的酒席宴上的一段肺腑之言,尤其是“今公子故过之”一句,是能否准确把握信陵君及侯赢二人思想性格的一个关键。多年来,教材将此句中的“故”释为“特意”,将该句翻译为“现在公子特意地(同我,即信陵君)去访问朋友”。笔者认为这种训释和翻译曲解了侯赢话中的本意,是欠准确的,“特意”之说难以令人信服。文章阐述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6.
众星拱月耀日光华──《信陵君窃符求赵》衬托手法的运用高成英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是从古典名著《史记》中节选的。写的是魏国公子信陵君接交侯赢成为知己;通过侯赢献计,窃取兵符,解救赵国的故事。文中主要人物是信陵君。他是当时魏王的同父异母兄...  相似文献   

7.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赢为何自刭”这一问题,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侯赢自刭是害怕魏王追究他的责任。因为他所献的盗兵符、椎晋鄙的奇谋,都犯有欺君之罪,公子一走,魏王追究责任,侯赢难逃其咎,因而自杀是他明智的选择。这样的观点,貌似理由充分,但仍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上。依笔者愚见,“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价值取向,才是侯赢自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12期载张雅珩先生《候赢“北向自刭”为哪般》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论及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之死,笔者读后存有异议,愿与张雅珩先生商榷。原因一,张文认为侯赢自刭“为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权来却秦救越的信念。”笔者认为此说不能令人信服。此说前提是侯赢忧虑怀疑信陵君的救  相似文献   

9.
教学传统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学生对侯赢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信陵君.信陵君利用如姬窃取兵符成功后,侯赢对他说要"北乡自刭",而信陵君到晋鄙军的当日,"侯生果北乡自刭".……  相似文献   

10.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也是司马迁精心描写、倾心歌颂的人物,不可忽视。尤其当信陵君危难之时,侯赢分析了局势,献窃符矫夺晋鄙兵之良策,荐朱亥助他成功,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即出人意料之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此处真是惊心动魄,令人咋舌!侯赢为什么一定要用死来送信陵富呢?这种死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按照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的看法,即侯赢的死,“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似乎也解释的通。战国时期的确不乏先例:晋国豫让漆身吞炭为智伯死;荆轲图穷匕首见刺秦  相似文献   

11.
高中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的注释为“今天我侯赢难为公子也够了。为,使动用法。一本作羞。”一些参考书也都是这个讲法。但是我反复阅  相似文献   

12.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写信陵君大宴宾客招待侯赢时,侯赢对信陵君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人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信陵君听后“于是罢酒”,结束了宴会。侯赢考虑到主宾关系,加之又是宴会场所,话说得非常委婉,其言外之意是:对你的礼遇的真诚,我经过考察,已得  相似文献   

13.
侯赢是《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守门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到侯生前,举杯为他祝寿。侯赢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赵国危急求救时,为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当"窃符"完成,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侯生突然主动提出"自刭"之说,使读者费  相似文献   

14.
读《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5期排义三同志及同年第9期张桂芬同志文章,本人也想就侯赢之死谈谈自己的看法。携义三同志认为,焕生之死“是为了保全自己名节”。因候生参与了窃符救赵的谋划。信陵君“尚且因窃符杀将而不敢回国,何况区区一抱关者呢?纵使侯赢不自刎,到头来,迟早也会被发怒的魏王处罚,轻则受牢狱之苦,重则斩首示众。人生难免一死,与其绳捆索绑,延颈遭戮,屈辱而死,惹人耻笑,何不‘向风刎颈’,壮烈献生,名节两全?”明代的陈典也曾说:“侯生自到固侠烈之概,亦料魏玉知公子谋皆夷门学画,势必收而洗之,故宁自杀以…  相似文献   

15.
朱祖日 《文教资料》2006,(18):96-9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语文》文言注释基本上准确透彻,但个别注释依然需要斟酌探讨。今胪举《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若干注释的考辨,以就正于方家。一、侯生摄敝衣冠。课文注释:摄:整理。按,此注值得商榷。信陵君邀请侯赢赴宴,侯赢“欲以观公子”,故意傲慢自高以试探信陵君的气度胸襟。将“摄敝衣冠”训作整理一下穿戴,犹如琵琶女的“整顿衣裳起敛容”,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恰好与课文的意蕴相反。二、微察公子。课文注释:微察:暗暗地观察。按:这个注释大概属于郢书燕说的现象。微察解释成暗暗地观察,大致上正确,但注释的人和读者不一…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司马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信陵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在结交侯赢和窃符救赵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战国四公子中最贤能,最有威望的要数信陵君,就连野心勃勃的秦国也“不敢加兵谋魏  相似文献   

17.
“该说的时候会说——水平;不该说的时候不说——明智;知道何时该说不该说——高明”。《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就是一位既有水平又很明智乃至高明的说话高手。  相似文献   

18.
夷门歌     
王维  张宏星 《学语文》2005,(9):43-44
高中语文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记叙了信陵君交结侯赢的情况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夷门歌》则以84字概括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9.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屈原为什么“自投汨罗”?侯赢为什么“北乡自刭”?还有屈原、李广、田光、程婴、公孙杵臼,他们有机会生。但是选择了死。有些人应该去死的,韩信“胯下受辱”,管仲“幽囚受辱”,司马迁宫刑受辱,但是他们选择了生。从直接的因果联系上看,有些问题好回答,有些并不好回答甚至无法回答.因为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涉及生死观的大问题。就如同哈姆雷特说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尤能培育他们在更广视阈内的思考的能力、思辨归纳的能力,进而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20.
几条注释辨     
一、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材上注:“不宜再去访问别人。” 按教材上的这一注释,主语当是侯赢,那么与下句“今公子故过之”(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