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娜 《新闻前哨》2004,(10):10-11
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与精英文化不同,大众文化在传媒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凭借其自身通俗性、娱乐性、群众性的优势备受青睐。于是,传媒搭建起了精英文化走向大众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精英文化的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电视节目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自觉的内在联系,阐述了电视节目文化自觉的基本要求,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并指出电视制作人的倾向性,应该受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制约,具有几个方面的认知。文章最后得出结论,电视节目文化自觉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要求电视人要以"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处理电视节目中精英话语、国家话语、大众话语三种话语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电视文化大众化的原因,提出电视节目用高品位软着陆来促进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蒋艳芳发表的《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一文,作者对其中的一点观点进行商榷,蒋在文中将拯救精英文化为主旨,与大众文化对立起来,并片面以为西方商业电视将文化打入“冷宫”。作者认为:应正确理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使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以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5.
刘玉清 《传媒》2002,(10):6-7
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由于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日胜一日的大众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精英文化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大量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6.
致力于“精英文化”传播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因一直未能找到与普通大众的契合点而遭到冷遇。在多种文化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者们与时俱进,他们走出象牙塔.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以“高雅品位,大众口味”的学术风格打破了持续已久的坚冰.顺利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融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文化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7.
电视精英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文军 《视听界》2002,(2):16-17
一生活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独立而狭小的空间,现代都市人渴望沟通、了解与参与。这是电视大众文化类节目的心理基础。经济生活的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人渴望成功,个个想做英雄,这是电视精英文化类节目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能文化”在传播学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料中发现,高鑫先生等人在一篇题为《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4)的论文中最先提出这个名词。文章说:“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缰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此后,虽然学界基本没有对电视“全能文化”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瑞琦 《今传媒》2016,(9):55-56
近年来中国IP热潮是中国影视商业创作模式趋于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属于年轻大众的流行娱乐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走向的标志。在这个大众消费的时代里,影视剧代表着大众文化,而大众并不是盲目追随着精英文化,他们也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带给影视产业前所未有的颠覆。“IP”热是把双刃剑,享受“IP”热带来收益的同时自然面临各种问题,做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平衡是影视业有利进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午间文化艺术类评论节目《文化正午》.它以漫谈的方式向观众传播文化信息,以引领社会审美品位和文化发展趋向、提高公众鉴赏水平为目标.这样一档极具文化精英意识的栏目在当今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中实属凤毛麟角.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文化正午》的精英化路线做出分析,以求能够引起大家对当今各种电视文化现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边缘"一词与"中心"相对,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指的是"沿边的部分"或"靠近界线的"。电视节目中的"边缘"纪录是指在大众纪录中偏离主流意识的一支,它沾染着精英文化的特质,是对非主流人群的观照。所以一直以来纪录片的研究学者都把记录那些从政治上看,弱势的、无权势的;从经济上看,落后的、不发达的;从文化上看,少数的、可以被忽略的纪录片称说"边缘"纪录片。我国的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精英传媒”现象.从它出现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传播学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精英传媒是中国电视产业化的产物.必将推进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一、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普及1.电视与精英文化结合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与精英文化结合,传播精英文化,是有着现实的基础和必要性的。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普遍,作用强大,其对于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精英文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尤为重要。电视正是通过对精英文化的传播,使社会文化、文明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其自身媒介社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黑特 《现代传播》2001,8(4):46-50
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存在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雅一俗之辩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的嬗变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领域精英文化走向边缘,文化精英已成弱势群体,处于失语状态.文化精英应该冷静地认识到世俗文化主体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对中国电视文化走向成熟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放弃历史责任而旁观.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6,(5X):4-4
我国电视读书节目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况,其症结何在?李爱晖在《传媒》杂志上撰文认为原因有多方面:1.多元化导致文化迷失。电视读书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状态的共存和博弈中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最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2.多元载体造成形态瓶颈。  相似文献   

16.
电视节目低俗化与“污名化”: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译文  郑欣 《新闻界》2012,(10):24-30
电视媒体低俗化屡禁不止,并引发广泛关注,在学界曾经持续掀起一股批判热潮。本文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诸多争议,重审"低俗"之义、之过、之治,并重新发掘电视传播场域中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性。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低俗化是信息全球化、传媒市场化、文化后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歧途及大众娱乐过度解放的误区。对于低俗化的审视需要"当事人"视角的解读,尤其是要考虑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抵抗空间。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时代精英文化大众化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百家讲坛》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糅合——既是学术传播的需要,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需要。其制作理念的通俗化,筛选机制的重学问、轻思想以及制作模式的重形式、轻内容等特征解构了精英文化的独立、自由和艰深。探究该现象的社会根源,既与精英们的主动蜕变有关,也是电视媒体"平面化"的传播特性使然。  相似文献   

18.
在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受欧美商业化纪录片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纪录片创作发生重要转向。我国纪录片不再专注于精英化纪录片创作,转而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大量制作面向大众的纪录片作品,创作手法上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娱乐化,尝试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高技术电视手段提高观赏性。这一转向给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不同传媒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跨媒体互动传播已成为传媒文化的新态势。其中,融合电视与图书的跨媒体传播是一种新的传媒文化景观。电视图书在优秀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电视文化大众化和精英化格局形成的原因,以期寻找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结合点,从而提高电视文化的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