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在给莫言的颁奖词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  相似文献   

2.
高媛媛 《考试周刊》2011,(85):24-25
本文试图从莫言作品的艺术表达技巧入手,重点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莫言作品表现出采的儿童视角,复调技巧,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其作品的狂欢化的叙事;从色彩入手,感悟体验莫言作品色彩意象的象征化。  相似文献   

3.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带来的轰动效应.使“莫言”成为了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期我刊特设“莫言与语文教育”专题,从莫言谈语文教育、莫言作品介绍、莫言作品与语文教材、如何开展莫言作品教学四个角度,揭示莫言与语文教育的不解之缘,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莫言文学作品在韩译介、接受与传播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总结与概括:1988-1998年是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起步阶段;1999-2012年为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高潮阶段;2012-至今是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鼎盛时期。本文亦从西方国家的助推作用、韩国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莫言在韩文学推介活动等角度分析了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界、影视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由此,莫言也从一位"有限度"的作家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英雄"。在这股"莫言热"的背后,需要冷静地思考:莫言的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其获得了诺奖。莫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的文学审美判断力,悲悯的人间情怀,以及非凡的创作个性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基于此,主要对莫言作品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对表现力、作家审美判断力以及评奖制定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文学审美价值判断尺度的探索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朱佳琦 《语文知识》2013,(3):104-105
莫言的作品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而在读者文学素养较高的法国,更是受到追捧。本文将从莫言作品在法国的出版、获奖、研究状况等角度探究莫言作品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7.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的作品将幻想与现实、历史和社会视角等融合在一起,他作品中营造的世界,会令人同时联想起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同时又从中国的古老文化和口头文学传统中寻找写作的出发点。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被评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果最近几届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在与诺贝尔文学奖上百次擦肩而过之后,莫言终于获得这一荣誉。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海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焦点。在法国,莫言作品被广泛地翻译出版并屡次获奖,客观地反映了国外读者大众对其作品的喜爱,从而说明了莫言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度。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法译本的传播进行梳理,探讨并分析其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以来,日本就开始关注莫言.日本的学界、媒体以及普罗大众都围绕莫言及其作品进行了大量的评价,尤其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日本各界的评价状况真实地反映了莫言在日本漫长且曲折的接受过程,也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日本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莫言往往在刻画生命本质的时候将动物的元素加入进来,从而实现对于人性的深度挖掘。阐述莫言作品中的动物叙事,首先从生态意识层面、生命主体层面、人性的异化层面对莫言作品的动物叙事内涵进行剖析;然后从"丑"以及"荒诞"两方面对动物叙事的审美意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小说,集合了浓重的中国式的乡土气息、极具传奇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新颖别致的叙事结构等艺术技巧,以及绚丽的语言、别出机杼的人物形象,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从人性表现、叙事架构、创作立场等方面对莫言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从亚马逊上的书评统计数据来看,海外读者对莫言小说的评论数量总体不多,但好评较多,读者满意度整体较高;《生死疲劳》获评最多,《师傅越来越幽默》评分最高;读者对莫言作品褒贬不一。从具体分析来看,读者对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较为关注,他们主要受诺奖影响或他人推荐或为了解中国及其文化而读莫言作品,对译本及葛浩文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5.
李昂 《考试周刊》2013,(88):22-23
在汉语与英语当中,移就修辞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形式.顾名思义,移就手法就是一种由新的被修饰语、转移修饰语二者所构成的一种全新的词汇搭配模式.在莫言的作品当中,移就修辞出现频率相当高,本文对莫言小说移就修辞的使用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12,(31):16
马涤明在2012年10月16日《羊城晚报》撰文指出:莫言作品要进中学教材,引发一些争论。有人担心,莫言的作品让中学生学习,他们能理解多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适合中学生学习?固然,出自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是否适合中学教材,这个问题不能不斟酌,但更重要的问题还是,选莫言作品进教材,究竟是出于何考虑:是认为莫言作品能够更有利  相似文献   

17.
莫言与怪诞     
莫言作品中有大量怪诞,强烈的怪诞性是他获得世界声誉的一个重要原因.怪诞是以恶与滑稽为构成成分、以反常化为构成方式、既可怕又好笑是接受反应的系统结构模式审美形态.文章在《莫言文集》(20册)范围内述评他的怪诞.母亲嗉囊是莫言的典型饥饿怪诞描写,其震撼与情趣构成的强劲吸引使饥饿得到注意;其争粮保命的人性真实,是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粮食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童年经验是莫言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是莫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父亲的严格管教,母爱的救赎,极度饥饿与寂寞是莫言童年经验的几个重要元素.莫言的童年经验不仅直接进入到创作中,成为作品原型,还深刻地左右了莫言创作的整体风格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所有的年轻读者都应该从《蛙》开始读莫言作品。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计划生育的年代,很多独生子女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读《蛙》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人世。"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作为莫言作品的主要编辑,资深出版人、翻译家、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曹元勇与莫言有着十多年的交往。在获悉莫言得奖后,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曹元勇。  相似文献   

20.
伍丹  朱渝 《文教资料》2010,(26):20-21
莫言,中国20世纪80年代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本文从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三方面出发.对魔幻现实主义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作一个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