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化趋势下,化的融汇与碰撞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应的总体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化作为人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做出自己的化选择。民族传统体育化分为科学精神与人理念两个主要层面。体育化中的科学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交流、融汇,以促进体育科学化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同的民族体育化又有其自身的人根基,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也就成为如何发扬传统体育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先进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先进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论述,进一步阐述了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出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策,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学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和论证了体育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认为要认清和辨明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尤其是它的本质,就必须保护和完善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牢牢把握时代命脉,快速、稳健、不失时机的发展、建设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它健康、茁壮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精髓、文化范畴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而发展生存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笔者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作用,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走访相关专家学者,对于如何在新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中华大地上保持其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其永恒的魅力与风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研究,笔者得出结论:要通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手段,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我们只有不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扬弃地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和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一定能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包含的特征,并以佛山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为例,剖析“活化”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征在其发展中的作用,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各特征的“活化”表现,从而得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与现代性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真正根源,其中伴随现代性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西方体育文化强势扩展,文化认同与适应特别是基于少数民族弱势体育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存在四种主要模式: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整合态度是文化适应中最佳的一种文化认同态度,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和而不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选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历史过程,也即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三部分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障,价值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民族音乐、舞蹈与美术等诸方面的分析,认为这类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其传统内涵的演化,标志着日益发展的社会已经赋予它展现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新的道德观念、推动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崭新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我国传统哲学、中医等联系密切,彰显出独有的文化魅力.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审视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消亡现象显现,发展的基础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逐步丧失.文化自信视野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第一,全面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第二,明确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的当代取向;第三,始终牢固根植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恪守文化法则;第四,注重同现代体育、其它民族体育间的沟通与交流;第五,大力推进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1.
摘 要:运用田野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文化安全为研究视角,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内涵,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剖析了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流变,以及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当代发展现状,进而厘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发展的安全威胁,即社会变迁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整理、改造的失范,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真的丢失、大众参与的退让和形式与内容的自身萎缩,并提出了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多元化服务运作体系;着力于科学地创新与转化;走群众路线,促进大众参与的回归等安全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为理论基础,运用逻辑推理等方法,从历史学、文化学角度分析那达慕当前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受到的文化冲击:人口流动造成生存环境改变;文化交流引发被边缘化;功利主义构成致命威胁;互联网分离部分受众;相关教育课程缺失成为发展的瓶颈;法律缺失成为继续发展的隐患。提出构建那达慕文化安全体系的举措与建议: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能力,共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那达慕文化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阐释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性别制度、性别观念、社会分工及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下,妇女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困境,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性别和谐的作用,并提出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背景下妇女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妇女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梳理近代中国认知西方体育的历史过程,描绘奥林匹克在近代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回顾在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中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总结中国太极拳、印度瑜伽、中国南疆民族体育品牌长廊繁荣发展的经验,借以论述新时期中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和民族传统体育区域性组织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5000年文明,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互相竞争、互相融合,各个民族都积淀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凭借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民族体育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社会价值得以传承。本文基于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传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历了文化变迁的多样性选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形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变迁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域发展的视角,梳理了它从大背景下的文化封闭到文化冲突,从文化自卑到文化模仿,从文化自尊到文化寻根,从文化筛选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强到文化“走出去” 的历史走向,客观、详细地反映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回眸并重新审视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道路,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及趋势,对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部高校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及可开发的项目进行研究,提出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旨在填充当前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体育课程资源,推广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影响.对民族传统体育开发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多途径开发趋势.同时进一步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开发中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边界出发,从西部游牧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在寻找民众意识和底层立场的过程中,归结到了社会学"框架"理论阐述出的对社会成员心灵结构解析的认知.借助国内外学者民族志研究的经典成果,铺垫了民族志方法的研究背景,描述了西部游牧民族地区典型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景观,以及蕴含在其中、联系在一起的强大文化精神.由此,西部游牧民族地区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观念逐渐清晰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