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劼 《东南传播》2013,(9):103-106
《不良教育》是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第十五部作品,该片关注男性之间的爱欲纠葛,延续了他自成体系的美学风格。在电影叙事上,虽然同样是采用了戏中戏的模式,但较之以往有了更大胆的尝试和突破。所以本文试图通过"从叙述机制到影片"的叙事学研究方法,分析《不良教育》中出现的多元叙事,在分析影片里不断出现的叙事文本的逾越、叙述者的流动、叙述机制的转换的同时,探讨戏中戏电影的现实与虚构世界的关系,及其讲述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陈维昭 《文化遗产》2014,(4):125-131
戏曲凡例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特征。在戏曲文本中,凡例往往用以交代剧作的思想要义,帮助读者理解戏曲作品的意蕴;在戏曲理论中,凡例用以概述理论总纲;在戏曲曲谱的专书中,凡例所涉及的主要是创作的"技术"层面,比如用韵、用字、用板等。凡例是一种律例意识的产物,在曲谱类中,凡例表达了一种"立法"的意向与尝试;在创作类中,凡例是一则"守法"的宣言。在这样一些"技术"层面的宣言中,可以看到作者或编订者的戏曲观念,也反映了时代的艺术旨趣与流行时尚;而在一些清唱类或涉及表演的文本中,凡例又被用以作为表演指导的纲领性文字。戏曲凡例是一种理性反思的产物,表达了作者乃至其时代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3.
针对李渔的戏曲作品和《闲情偶寄》一书的研究,集中在戏曲理论与小说创作的关系层面,对于李渔的"指挥理论"涉及甚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闲情偶寄》中探寻"优师"作为"指挥者"的意义,以及指挥理论对古代戏曲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晚明书坊在戏曲刊印与发行过程中为获取稿源,谋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盗版与作伪手段。常见的盗版方式为:翻刻别家刻本,不交代版刻来源;将他人作品改换名目,冒充新作刊刻;将他人作品据为己作刊刻印行。常用的作伪手段有:购买戏曲旧版,修改版权题署,伪作新书印售;收购戏曲残版,铲改、增补旧刻,另易书名发行;伪托名家作序和评点。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后对戏曲史内在构成的抽象概括发生了变化。随着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史学界的主导理论,尤其是在经历周贻白《中国戏剧史》批判事件后,广大戏曲学人开始借助唯物史观重新讨论戏曲史本质问题。唯物戏曲史观作为一种"时尚"与"权威"被集体建构而取代此前的"文体史观""曲史观""剧史观",指导戏曲史书写。此期诞生的戏曲史著在历史对象的选取、历史格局的建构和历史原因的探寻上均出现了"新意"。集中表现为:其一、民间戏曲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它们在史著中的篇幅开始加重。其二、戏曲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被纳入宫廷与民间两条路线的斗争中重新提炼,述史格局做出相应调整。其三、戏曲成熟、各戏曲种类形成与发展、主流戏曲样式更替的原因获得全新解释。经济条件、政治环境和群众基础常被视作重要原因。总之,戏曲史脉络被演绎成一条与阶级斗争史和社会发展史同频共振的线索。不过,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与戏曲间建立起的关联比较疏阔、零散,更细致、全面的因果关系尚待探寻。  相似文献   

6.
《夜深沉》作为一首著名的京剧曲牌,被成功运用于京剧《击鼓骂曹》《霸王别姬·舞剑》的伴奏中。该曲经常在国内外的音乐会曲目上,被众多演奏家所演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该曲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一个原因;其音乐在表现人物心理变化方面具有深刻的意味也是该曲成功的一个最大的原因。该作品成功地运用了京胡、弦子、月琴等"文场"旋律乐器和板鼓、大锣、铙钹、鼓等"武场"打击乐器的合奏为戏曲进行伴奏。该曲牌被成功地改编为京胡、二胡、古筝、琵琶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演奏形式被改编为合奏、重奏、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成为一首家喻户晓得器乐作品。本文拟从曲牌伴奏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曲牌《夜深沉》所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陈雅新 《文化遗产》2016,(4):96-103
《聊斋》名篇《胭脂》情节精彩、富于戏剧性,以此为故事蓝本改为戏曲作品有其自身优势。但由于时代精神、作家身份和观众群体的不同,旧的题材总会有不合时宜之处,戏曲改编应以当下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为准绳,寄托当代人的所思所虑。此处,为发挥剧种的艺术优长,毫不吝惜地修改故事蓝本的情节和格调,以达到"质"与"形"的统一,否则难以产生基于剧种特性的审美愉悦。戏曲的审美精神以"主观表现"和"抒情写意"见长,对情节合理性的追求要适度控制。本文以"胭脂"故事的戏曲改编为个案,探讨相关的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尚杰 《网络传播》2007,(10):90-90
几个月前,有一组名为“裸体京剧”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原作出自摄影师刘铮之手,是以戏曲造型为载体而创作的系列摄影作品。原本与京剧无关,被好事的网友冠以“裸体京剧”的名字上传到网上,于是引来了一阵疯狂的点击和转贴,各种评论也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9.
清代常熟作家周昂,其戏曲作品多散落民间,鲜为人知,本文重点梳理周昂的戏曲创作和戏曲评点类作品,并对成书时间、缘由做考辨,力求为全方位考察周昂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10.
夏太娣 《兰台世界》2017,(9):112-115
戏曲创作在中国古代被当做不入流的"小道",不惟著者没有版权意识,录者于各家姓氏名号也只略书大概,因此一部作品被著录在多位作者名下,抑或张冠李戴之现象常有发生。研究者如若不察,难免被其误导。关于明传奇《双烈记》的作者著录,几部较为权威的辞书之间多有相悖之处,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考述,并从戏曲文本着手加以分析比照,力图纠其错谬,还原事实。  相似文献   

11.
著录明代传奇的目录著作可以纳入"私家藏书目录体系"、"戏曲专科目录体系"和"公共藏书体系"三个体系。古代戏曲仅在"私家藏书目录体系"和"戏曲专科目录体系"中进行著录和保存,直到现代意义上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戏曲才得以进入公共藏书系统。本文分析了三个体系著录的分类特点,总结它们的立类方法,以期全面了解明代传奇著录在各个时代、各种目录体系中的立类设置以及演变规律,并对其进行总结和探索,分析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范妍妍 《视听》2016,(1):100-101
一个普通供水公司的抄水表工人的业余摄影作品经历了社交媒体大量转发——传统媒体跟进专访——境外媒体刊载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分析方法解读,就是"神话"——一个社会构造出来以维持和证实自身存在的各种意象和信仰的复杂系统。这组摄影作品被广泛传播的过程中,摄影作者的职业、摄影作品中的各种符号构成的内涵与外延相互关联、制造出了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戏剧作品的搜集与整理,逐一分析了戏剧目录的编撰特色,包括目录体例、著者、专门目录等,指出戏剧目录的构建对目录学具有补充和发展的作用,而许多戏曲目录中有关戏曲作者和作品的记载,都成为如今研究古代戏曲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14.
戏曲新剧目的创作需求既有来自编剧的因素、导演的因素、演员的因素,也有来自当代文化背景的动因。跨文化戏曲剧目创作早已成为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总体来看,虽然有了一定的实践积累与优秀作品,但仍然处于实验阶段。相比较西方的跨文化戏剧创作,大部分的跨文化戏曲作品类型仍然比较单一。如何为戏曲剧目的新创意服务,如何进一步拓展跨文化的戏曲作品类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跨文化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15.
傅惜华早年从事文学和编辑工作,后致力于目录研究,在戏曲、曲艺书目编纂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成为我国现代目录学家。小说、戏曲、曲艺等文艺作品,在群众中拥有广大的读者和听众,但在封建社会中他们的作者被认为是“小道”,“卑下”,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因而在封建思想影响下的目录学对这些著作也少有书目编  相似文献   

16.
秦琼故事经历了由史实到虚构的过程,基本是按照史实框架进行组构的。唐代的史书、文言小说中有关于秦琼的记载。宋元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以秦琼为主人公的话本与戏曲,但大部分的隋唐故事作品中都会涉及秦琼。明代是秦琼故事的发展与丰富期,出现了以《隋史遗文》为代表的专写秦琼故事的长篇小说及戏曲。清代是秦琼故事的繁荣期和新变期,在不少小说、戏曲作品中都有秦琼故事,并有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王欣 《采.写.编》2018,(2):178-180
戏曲的舞台传播就是戏曲通过一定的演剧场所而当场进行演出,以直接诉诸观众的一种传播形式.《汉宫秋》诞生伊始,便活跃于戏曲舞台,被广泛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敷演至今.在近代,《汉宫秋》还被搬上话剧舞台.漂洋过海,走上了西方戏剧舞台.通过舞台戏曲表演,不仅是《汉宫秋》有效的、重要的传播方式,更可以挖掘其中被忽视的意义,进行二度创作,赋予此故事以现代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升和丰富《汉宫秋》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陈去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领导的晚清戏曲改良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由于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长时间下来,晚清戏曲改良运动的各种弊端就被暴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白话俗语词包括方言词和口头语词。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用汉语写成的文献多至亿万,然而"五四"以前,作为书面语,文言文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只有在小说、戏曲等作品中才采用白话。文言文被认为是雅的,白话文被认为是俗的。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经学为根基和核心的,儒家思想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居于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基本准则,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著作也被奉为钦定的经典。在尊儒崇经风气的影响下,作为经学附庸的传统训诂学仅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编纂评价标准分为戏曲历史事实还原标准和演进途径设计标准两类。其中历史还原标准又分为史料选用标准和史料解读标准。"具""确"和客观分别是史料选用与解读的标准,而"适当"是演进设计的标准。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纂在史料运用上存在比较突出的四大问题:放弃价值较高的直接史料的蒐罗,使用间接史料代替;戏曲文物使用率极其低下;戏曲文本类史料未能获得全面考察;除剧本、文人笔记和清宫档案外,其余种类的文字类史料未能普遍开发。而演进设计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一,用以指导设计的戏曲观偏颇,戏曲史被简化。其二,具体史述时围绕历史主体展开的流变梳理不全面。当然,不同模式史著从一个专门视角回望也呈现了各种戏曲史"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