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虹 《兰台世界》2020,(3):154-157
在不断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对方志所载演剧史料的研究,探索方志中所载演剧史料的价值:一是以史为鉴,从方志中搜集演剧史料以补充戏曲研究领域的空白;二是以点带面,采用跨学科视角,运用戏曲学、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理论研究演剧史料;三是现实意义,将方志中记载的演剧史料进行分析,有效运用到现代学术中,成为戏曲学术界不可多得的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2.
田雯 《文化遗产》2016,(5):136-144
清代宫廷演剧是历代宫廷演剧的高潮,清代宫廷戏曲艺术的高度繁荣带来了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在清代宫廷演剧中,一般由总管、首领、教习担任着导演的部分职能,此外,深谙戏曲之道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会时而兼任导演一职。因为宫廷戏曲是一种以形式取胜的特殊样式演剧,它追求的是辉煌绚烂的皇家气象,故而在导演艺术方面也呈现出与民间演剧迥然有异的特点,装扮的设计、砌末的运用、场面的调度都力求奢华。这虽然与讲求虚拟性、写意性的古代戏曲精神有所背离,但是它确实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在导演艺术方面对于后世的戏曲舞台演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  相似文献   

4.
蝗灾与戏剧     
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古人应对蝗灾除了人工扑杀,禳蝗演剧是主要方式之一,禳蝗演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地方戏,而且为清中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提供庇护,使得地方戏曲得以度过严苛的禁戏阶段,而且推动民间戏曲走向成熟,为晚清戏曲繁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多种日记与档案中戏曲史料的比对分析,认为《王文韶日记》中的戏曲史料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其中的宫廷演剧记录可在观众人数、座次、礼仪等方面弥补清宫升平署档案之不足;二是其中的官府演剧不仅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与礼乐性质,而且绝少见诸其他文献,于同类史料中殊显珍贵;三是从作者的戏曲活动与观剧感受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戏曲态度。  相似文献   

6.
雁北历史悠久,戏曲碑刻内容丰富,涉及了剧场修建、祭祀演剧、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颇具地方特色,是了解和研究雁北古代剧场与戏曲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明朝与琉球已确立册封朝贡关系。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共23次派出使团远赴琉球举行册封仪典。本文对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做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明清册封使所记录的琉球演剧史料,可知琉球演剧深受中华戏曲(尤其是四平戏、梨园戏、莆仙戏等)的影响。演出者多为琉球"闽子弟"。及至清康熙年间,琉球才出现本土专业演员,其表演亦受中华演剧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2):114-117
晋中地区丧葬演出习俗由来已久,在山西地区乃至全国颇具代表性,对其古代方志文献的研究可以管窥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具体形态,其中关于丧葬演剧的记载包括了作佛事、鼓吹乐、戏曲演出、方相驱傩以及戏曲禁毁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和戏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欣 《采.写.编》2018,(2):178-180
戏曲的舞台传播就是戏曲通过一定的演剧场所而当场进行演出,以直接诉诸观众的一种传播形式.《汉宫秋》诞生伊始,便活跃于戏曲舞台,被广泛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敷演至今.在近代,《汉宫秋》还被搬上话剧舞台.漂洋过海,走上了西方戏剧舞台.通过舞台戏曲表演,不仅是《汉宫秋》有效的、重要的传播方式,更可以挖掘其中被忽视的意义,进行二度创作,赋予此故事以现代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升和丰富《汉宫秋》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2011,(3):F0004-F0004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合作编辑的《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清代负责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是南府、景山等,道光七年(1827年)为消减经费和便于管理宫廷的戏曲演出活动设立升平署。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升平署档案共计1803件册,涉及时限是道光七年以后至宣统末年,包括演剧档案和曲本两部分,大致分为恩赏日记档、旨意...  相似文献   

11.
王馗 《文化遗产》2010,(3):16-32,38,157
北京精忠庙梨园会馆是清代在京的梨园行会组织。现存碑刻文献中记录了从康熙以降三百年来的重要班社,特别是《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完整地呈现了乾隆五十年前后京都梨园的实际状貌。宫廷演剧机构和基层戏园在碑文中的出现,展现了其时逐渐松动的班社等级关系和戏班正在蓬勃发展的商业化趋向。特别是京都两处梨园行会的建制,呈现了官班和民间班社的分立,造就了京都梨园戏曲文化生态的独特面貌。而在基层演剧中,腔分雅、乱;部分文、武;伶分大、小;技分色、艺;戏分日、夜,这些剧坛风尚,既是基层审美的流露,也是自主的商业演剧的必然发展。从京都剧坛的全貌而言,基于内廷演剧和城市演剧的本质差别,戏曲在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很自然地展现出了"保守"与"革新"的趋向,在京城复杂的文化空间中,不同身份、族群的审美取向得以呈显,由此也形成了对不同戏剧品类的维护与发展,其背后的艺术规律至今对中国戏曲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了声腔剧种的融合和城市演剧的繁盛。近代汉口商帮行会所主导的会馆演剧,是寻绎城市戏剧繁荣机制,诠释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命题之新内涵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3.
林艳 《东南传播》2013,(3):58-60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以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演剧体系屹立世界戏剧之林。然而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剥夺了戏曲必须慢嚼细品的审美过程,如何利用现代传媒拓展戏曲的传播空间已成为时代性课题。与台湾一衣带水的福建,担负着大陆与台湾戏曲文化交流的重任,如何把握时代契机,借助现代传媒优势,让戏曲寻找到与时尚节奏相同的步调,在让古老戏曲散发出年轻气息的同时,把戏曲这首古老的歌唱到海峡东岸?本文旨在分享《梨园百花春.嘻笑看戏曲》节目开播近六年以来的一些经验的同时,向大家展示一群年轻的编导,怎样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挖掘戏曲精华,通过现代媒体——电视,把更多的戏曲表演形式带到台湾观众面前,构筑传统戏曲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粤东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采用了"以捐为禁"的管理策略,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粤东各地开始正式征收戏捐。民国年间,粤东戏捐从征收形式上主要分为戏班戏捐、戏院戏捐和乡镇戏捐三种,其征收所得广泛使用于党务建设、军队建设、基础建设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粤东戏捐征收与演剧管理相辅相成,对戏班的演出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整顿改良了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地区的戏曲生态。  相似文献   

15.
戴云 《文化遗产》2015,(3):69-76,158
南府作为清内廷演剧和演乐的重要机构,从成立到改称,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南府成立后,在内廷编演了大量戏曲。至今,部分南府剧本仍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等图书馆之中。南府时代,正是民间地方戏勃兴的时代,民间戏曲中的纷繁腔调,也影响到宫廷戏曲。从现存南府剧本所标注的声腔可以看出,南府演剧主要以昆腔和弋腔为主,但是,也有吹腔、四平调、弦索调、梆子腔、秧歌、侉腔、秦腔等杂入其中。以往,研究者以南府《旨意档》为根据,认为记录侉腔最早的文献是在嘉庆七年(1802)。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清宫剧本后发现,乾隆年间搬演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之中,就已经出现了"侉戏"或"侉腔"这样的词语。由此,可将侉腔出现的时间提前到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16.
易红霞 《文化遗产》2010,(1):26-31,57
不同的文化空间造就不同的演剧场合,不同的演剧场合具有不同的演剧功能,对剧目、演员和表演方式有不同的要求,造就不同的演剧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这三大演剧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广东粤剧的三大生存文化空间,成为广东粤剧的基本生存格局。城市演剧倾向艺术表达,乡村演剧注重民风民俗,海外演剧强调文化认同。无论如何,只要各自的演剧功能还在,粤剧就还将在这三大空间里继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俊华  黄纯 《文化遗产》2013,(4):58-67,158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市演剧空间从纯商业性的戏院转变为商业性、专业性和公共性兼备的城市文化空间;其二,城市演剧淡化了传统的历史、情爱、神仙等题材的剧目,大大突出了现实、政治题材的剧目;其三,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演剧格局,形成了以商业演出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其四,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的演出形态、传承方式和文化生态,形成了新的演剧业态。民国时期广州的市政建设,改变了广州演剧的原有业态和历史进程,开启了近代政府干预演剧活动的先例。  相似文献   

18.
张义 《档案》2022,(1):47-53
《内务府呈稿》中涉及的清宫戏曲史料,数量庞大、内容全面,涵盖面极广。不仅补充了清宫戏台搭拆与修缮方面的资料,更在嘉庆朝清宫大戏的演出、皇家寺庙的献戏活动、来华使臣的入宫听戏名单等方面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对推进清宫演剧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升平署所保存的大量内府曲本是清代宫廷演剧,乃至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但其自1924年开始大量散出后,被众家所得,使得今日之曲本收藏十分分散,收藏全貌尚不清晰。本文以时间为序,按照收藏者逐一介绍该处所藏升平署戏曲文献的源流和今日的收藏状况。  相似文献   

20.
晚清宫廷戏曲的受众既有帝后妃嫔等宫内观众,亦有部分宫外观众。作为三大节之一的万寿节,演剧活动格外隆重,进宫观剧的宫外观众最多。每逢万寿演剧,宫外观众进宫观剧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面对体力考验,宫外观众会通过闲谈、寻觅地方休息或聚餐等方式来放松。观剧之时,帝后处于观赏效果、音响效果最佳的戏台正对面的殿宇内,宫外观众则位于戏台两侧东西廊下。当有女性观众、皇帝等特殊群体观剧时,为隔绝宫外观众视线,会设置帷幔,来保护帝后及女性观众的隐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