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在某些语词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中古口语的特色,在某些语词的注释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此选取数例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道教灵验记》是一部典型的道教文学作品。现留存的十五卷本和《云笈七签》六卷本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后者有部分作品是他人增补,非杜光庭原作。《云笈》本可辑补佚文,并可以借此窥探全本《道教灵验记》的原貌。《道教灵验记》成书于杜光庭乞游成都以后、依仕王蜀之前的隐居期间,并非一般以为的前蜀时期。基于此,其成书背景和编撰目的也与《王氏神仙传》、《墉城集仙录》等仙道类作品有所不同。另外, 《道教灵验记》文辞优美,叙事婉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无地自容”意思是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羞惭、尴尬到极点.语见《敦煌变文集·唐太宗人冥记》:“皇帝闻此语,无地自容.”例如宋·司马光《言奉养上殿第三札子》:“臣惶恐惭慷,无地自容,夙夜循省,进退维谷.”清·曹雪芹著、高鹗补《红楼梦》一○七回:“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儿孙们没点孝顺,承蒙老祖宗这样恩典,叫儿孙们更无地自容了.”老舍《鼓书艺人》:“宝庆羞得无地自容.”李国文《那年故事》:“(她)说到这里,声音低得简直听不出来,那无地自容的窘态,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中作者单位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6.
《盘涉参军》在日本文献中被记为般涉调大曲,中序、入破两个部分的曲谱在《新撰乐谱》中得到完整记录。作为大曲的《盘涉参军》,是歌、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歌舞是其得以与参军戏建立联系的关键元素。中唐时期的“陆参军”已是采歌舞入戏,所用乐曲——《啰唝曲》尚为小曲。衍为大曲的《盘涉参军》应是直接受到“陆参军”的影响,并在唐文宗朝制成、东传。唐代歌舞戏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进入大曲的参军戏表演亦当保留着扮演脚色表演故事的戏剧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作为后世戏剧源头的先秦时期的散乐和夷乐进行了全面讨论,指出:以往对散乐性质的解释不够确切,散乐应当是不入礼乐仪式、可以独立上演的表演形式;散乐包括优戏、女乐、乡人傩、新乐、杂技、角抵与说唱等;夷乐也是不入礼乐仪式的表演形态,夷乐表演中以羽毛为装饰与后世戏剧装扮的相似绝非偶然,夷乐中的踏歌与后来歌舞戏《踏谣娘》有密切关系;周代的礼乐均出自古代和当时的散乐或夷乐,礼乐在排斥和肢解散乐、夷乐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散乐、夷乐。  相似文献   

8.
王剑  吴娟 《文化遗产》2023,(4):95-101
“侗戏”与“珠郎娘美”故事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珠郎娘美》剧本具有传承性与流变性特征,存在大量异文,其变异性体现在戏本的体形、语言与修辞等方面。其中媒体、记录的变异性主要由时代经济、技术进步决定,而文字上的变异主要是受戏师个人汉语水平与记录习惯差异影响。戏本在语言上的变异性,体现在各种词汇的选择、古侗语的逐渐消失与汉语的直接替代等方面,其变异根源一是戏师个人才学与习惯不同,二是文化语境不同。戏本在修辞与歌词上的变异性,主要是由戏师个人文学才华与审美风格决定的,此外也与戏师如何运用当地的文学与历史资源乃至汉族典故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淑萍 《视听》2010,(8):30-31
六年磨一剑,制作人员九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际知名学者和摄影加盟,全高清拍摄……这些足以让《敦煌》成为一部纪录大片。大片之"大",不仅在于制作,还在于传播。如果制作上投以巨资,宣传上气势恢宏,而应者却寥寥,这样的作品只能徒增笑柄,何谈其"大"?《敦煌》作为"大片",除了精良的制作外,广大观众的认可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学刊》2009,31(10):F0002-F0002
《琵琶记》,元末南戏。剧情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该剧是元代戏曲作家高明以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础创作而成。全剧共42出。《琵琶记》问世以后,影响很大,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戏曲一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上海图书馆藏叶昌炽的两种修改稿本《滂喜斋藏书记》的版本情况,对比了两者以及它们与刻本的异同,从而梳理出稿本甲经修改至稿本乙,稿本乙经修改至刻本的承接关系。文章还揭示了叶昌炽及助手编辑《滂喜斋藏书记》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2.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13.
张义 《档案》2022,(1):47-53
《内务府呈稿》中涉及的清宫戏曲史料,数量庞大、内容全面,涵盖面极广。不仅补充了清宫戏台搭拆与修缮方面的资料,更在嘉庆朝清宫大戏的演出、皇家寺庙的献戏活动、来华使臣的入宫听戏名单等方面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对推进清宫演剧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经典出版市场寻求一条能够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出版之路,实现对经典文化及其价值的传承,承担起出版人的责任,江西教育出版社对经典出版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分析。经典出版,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的著作都是传承而来的。孔子述而不作,其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们把孔子的话记在竹简上,是为《论语》,这叫"传承"。经典出版,其核心价值就是传承经典文化、实现经典  相似文献   

15.
《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很多,但是这些故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故事传说价值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它们不管是在叙事方式还是在故事传承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最初知道《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是在去年新秋。一次李零老师闲聊中说到荣新江先生又有新书面世,问我是否看过,因与自己的教学领域有关,我自惭孤陋,急忙找来拜读。当时的想法,无非是看看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新信息,也了解一下相关学科的教学思路。不想一经开卷,竟油然生出许多感慨。 就基本性质或撰述初衷而言,《敦煌学十八讲》是一部以高校历史系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授课讲义。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云,“撰写敦煌学讲义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部书及与其面世时间相仿  相似文献   

17.
1889年8月3日法国出版的第23期《小法兰西入画报》选载了漫画家原创《费努亚一家》中的六幅连环漫画。电影先驱者鲁米埃尔兄弟据此拍成喜剧短片《水浇园丁》,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改编之作。在随后的1902年,世界电影大师梅里埃根据勒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改编成世界影坛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揭开电影与文学交互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切韵》在唐代地位很高,后来经过各家的增字加训,使它成为具有字书性质的一部规范用书,起到"字该样式"的作用.本文以敦煌残卷伯2129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为主,围绕现存《切韵》的其他写本,探讨唐代韵书中各家的正字原则,了解它们的用字特点和变化,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汉字整理和规范以及汉字简化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的《石家庄日报》有一个副刊,叫《人民公园》,是专门刊载文学作品的。从1950年1月15日起,《人民公园》开始连载一部长诗.直到半个月后的2月2日结束,长诗的题目是《烟花女儿翻身记》,作者署名“辛大明”。从题目上我们就能够猜出这部长诗的内容.应该是一部反映妓女改造的作品.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部长诗的故事梗概。  相似文献   

20.
《册封琉球国记略》中提到:嘉庆十三年(1808),沈复以"太史司笔砚"身份,随太史齐鲲、侍御费锡章出使琉球。期间,他记叙了所乘船只经过中琉边境时的情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这段文字记载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