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研究民间生活与文化为基本任务的民俗学,传入我国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由于东、西方民俗学的发展对我国学者的影响,以及我国民俗学家的不断探索,这门学科三十年代在我国曾有过一个小小的繁荣时期。尽管当时熟悉这门学科的人数有限,调查与研究的范围也比较狭窄,但其从无到有的首创性的历史业绩,则是应当肯定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也给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使初步奠定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凯瑟琳·扬虽然提出了"身体民俗"的概念,但并未对身体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建构。中国古代典籍中富含身体民俗的记录与书写资料,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江绍原、黄石等曾利用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身体民俗的研究,当代民俗学者刘铁梁、彭牧等又结合中国的学术传统,从对民俗主体的关注出发,提出了民俗学乃身体感受之学等理论观点,为身体民俗学这一学科分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作为研究与身体相关的民俗事象并关注身体参与民俗文化建构过程的学科领域,身体民俗学特别注重田野调查过程中主客体双方的身体参与、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除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常用方法之外,个人叙事和虚拟民族志对于身体民俗研究而言也是极为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历时20年,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研究刊物,刊登了大量经过搜集、整理的各类民俗学作品,发表了大量歌谣及其他民俗学研究的文章,出版了专著。并进一步丰富了民俗学研究的内容,增加了研究对象,拓展了研究方法,使北京大学民俗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发源地,带动了整个中国民俗学研究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民俗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这一概念给当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研究可能带来的重要革新作用。本文在胡塞尔的意义上把"生活世界"理解为非现成的、非物的、纯粹主(直)观的意义世界,认为民俗学真正惟一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一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对于今天的中国民俗学界而言,日本民俗学既不陌生,诸多的日本民俗学者也已经是老朋友了。但日本民俗学自其诞生以来,与中国的关系到底如何?从何时起,有着怎样的中国研究?对中国的态度及具体研究对于日本民俗学本身,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以至于对于日本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人了解自身,又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关注日本民俗学确立初期的20世纪30年代,以其发展史上占重要位置的月刊《民间传承》、《旅行与传说》等杂志为材料,尝试将日本民俗学与中国的关系进行量化,揭示出以1939年为界,这一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事实,并挖掘相关资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向,剖析日本民俗学内部存在的张力,力图客观而全面地理解这一转折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今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困境,脱离社会缺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其衰败的主要原因。民俗学必须自我反思,提高学科独立性与理论自主性,把民俗定位为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资源和为精英创造民众认同的文化精华,让民俗学在国家与地域认同,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促进以及地方风俗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开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的研究,是现代民俗学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支撑这种开拓的理论资源,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俗思想和实践中获取。民俗学的中国话语可以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建立起来。这样中国民俗学可以对于世界民俗学起到拯救和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杜佩 《视听》2016,(6):91-92
《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在传播的过程中,该片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表征着当下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民俗学学科发展脉络中,"20世纪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及其研究为起点的。有关20世纪日本民俗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之学术动向的探讨,也是为了进一步探寻迈向"21世纪民俗学"的术语。以往的民俗学将研究对象仅限于"民俗",而将"人"看做"民俗"的载体或"信息来源"。为了摆脱这样的对"人"的观点,新一代日本民俗学者在以往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面向"人"的民俗学,从而使民俗学成为关注"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及生活经验的学问。民俗学研究不该只将"民俗"局限于与传统、传承息息相关的民俗事象,而是应该通过"民俗"探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之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以理解普通人"当下的日常"为目的的面向"人"的民俗学,实则是"回归"民俗学学科本质属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美国民俗学家西蒙·布朗纳(Simon Bronner)近来提出以实践为中心的民俗学的主张,强调重新将传统置于民俗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一主张有四个核心关键词:Praxis、Pheme、Tradition与Custom。四个词都在西方有长期历史和丰富含义,中国学术界内也有各种不同翻译。本文提出,站在民俗学的立场上,中国古已有之的知行、风谣、风俗与世俗这四个概念,与布朗纳使用的上述四词有内在契合。无论是布朗纳的实践理论,还是中国古代使用的这四个概念,都源于高举行动实践与政治意识的重要性。正是在强调实践主体的自由意志与政治主体间对话的意义上,布朗纳的实践理论与中国当下的实践民俗学产生了交集。  相似文献   

10.
对民国时期民俗学的学术史梳理及其意义、影响等问题,学界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探讨。民俗学的兴起,迅速吸引并聚拢了一个数量可观的知识群体,通过书信往来、为著作序、议题讨论等方式,在学校、报刊、学术团体等公共场域形成良性互动。学者与地方精英的文化交往被激活,在"眼光向下"的视野里,使民俗学充溢着浓郁的民间情怀。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为中心的福建民俗学,有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是值得回溯并加以审视的。  相似文献   

11.
《白雾》是作者本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和关照,对记忆中故乡的缅怀和祭奠.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以一种温柔的情怀关照每一个儿童生命个体,关照他们的精神成长.阅读《白雾》能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父辈不同的童年经历,感受中国故事中永远不老的乡愁.  相似文献   

12.
《雪桥诗话》是记述有清一代的掌故之书,记录各地古迹、风物和文化生活,本文旨在探究这一内容,明确其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卜元 《今传媒》2010,(4):96-97
以新闻民俗学视角,关照一番典籍传世这个常见的民俗文化现象,颇为有趣。用刻石传播、保存文化艺术典籍,时代最早的要数原始社会的岩画。地域偏僻的岩画的内容,反映游牧、狩  相似文献   

14.
自柳田国男在《民间传承论》中界定其研究对象为"民间传承"以来,日本民俗学围绕"传承"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一是"从田野看传承"或"由传承思考田野",认为应努力把握田野里传承的实际面貌,借此显示出一种民俗学能够进行独到的调查研究之可能性;二是对传承概念的批判,主张不可以继续拘泥于其所蕴含"同一性/连续性"规范,仅仅探究具有"传承"性质的事象,否则今后的民俗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传承"概念被"冻结",背后存在着基层文化论和民族性理论的影响,这种传承观将有可能由行为论之传承理论逐渐得以"解冻"。民俗学有必要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传承"的实际情况,重新返回到田野,返回到生活世界,重构传承概念。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在中国主流电视台热播的韩国家庭剧进行了解读,认为韩剧对东亚地区的现代性状况和现代性体验做出了回应与建构。主流韩剧所表达的现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中产阶级伦理与父权制家庭的命运。通过对日常生活伦理层面的关照、对家庭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对符合女性期待和幻想的男性气质的建构,社会变迁与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被韩剧的叙事所平复和消解。韩剧虽然提供了对现代生活反思的可能,但因其对家庭的单一关注和刻意维护,使这些反思消弭于理想化的家庭伦理和迷人的男性气质的图景之中。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和文化特殊性为其健康发展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本研究对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新媒体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文化敏感性的理论关照下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脱贫地区健康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围绕“少数民族文化闭环”这一核心影响因素,本研究探讨了文化敏感性的形成对该地区健康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文化敏感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铁梁 《文化遗产》2013,(4):99-107,158
城市化过程要求民俗学改变以往一味寻找和保护传统民俗的习惯,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城市化的结果并不只是城市的扩张和村庄的减少,而是城乡关系的重新建构,这使得城市和乡村中人们的日常劳作模式、休闲模式、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群体和边缘生活文化现象;同时也促成了可以称作"村庄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全民性文化实践。所有这些情况都意味着民俗学研究将大有可为,而且可以在参与文化发展实践中发挥特殊作用。在有关这些文化变化的调查、研究和参与过程中,民俗学正在反思和重树自身的学术理念、问题与方法。民俗学将进一步把田野作业作为文化对话的过程,把民俗志作为交流生活感受的文化媒介;还将强化身体文化的视角,以应对高科技发展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学术专著《民俗学概论》于1998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中国民俗学运动80周年”上亮相,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当他们人手一册兴致勃勃地翻阅历经8年精心撰写的《民俗学概论》时,异口同声地称赞它是一部结构严谨、自成体系、具  相似文献   

19.
小说家并非一定就是哲学家,二者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思索的时候,采取的手段往往是不同的──前者依靠经验,而后者更相信逻辑;前者注重感觉,而后者更服从理性;前者由个体而关照整体,后者则由整体关照个体。在我看来,小说不是论文,还是由小说家来写好些,正如散文还是应该交给散文家去写一样。小说家写小说并非没有深度,它的深度来自敏锐的感觉,如阿·莫拉维亚在《关于长篇小说的笔记》中所说:“作家的思想乃是处于叙述表层之下的各种主题的总和,它们犹如长期埋藏于地下的雕塑的碎片,被挖掘出来,获得整合。”我想说的是,我对感觉…  相似文献   

20.
宋旭 《编辑学刊》2023,(1):85-89
日本民俗学具有深厚悠久的传统,与民俗学研究发展程度相匹配的是日本民俗学出版体系的成熟完善。文章对日本民俗学出版物相关结构进行梳理,分类阐释其出版形态与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