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10):153-154
影视剧本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就"出戏"与"凑戏"来讲,多数人却并不熟悉。笔者在分析和体会近期典型影视剧的基础上,提出了"出戏"与"凑戏"的概念,并对其加以概括和解释。希望通过对"出戏"与"凑戏"的解读给影视剧本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所助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照俞樾<曲园墨戏>一书中曾用于制笺的墨戏图武与其传世墨戏笺实物,对墨戏图、笺的设计、主题、关系等问题加以探讨,并研究其题材、创作的特殊性,充分肯定其在中国传统文人自制笺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早期剧本文献的匮乏长期制约清末民初外江戏历史形态的相关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新加坡余娱儒乐社、潮州八邑会馆及陶融儒乐社所传抄的三批早期外江戏剧本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不仅保存了清末民初外江戏名班所用剧本和民国时期著名的陈子栗藏本,还较后期整理本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外江戏的历史形态特征,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文本信息,对广东地方戏曲文献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听说周局长这次南方考察回来就要退居二线,尽管还未完全证实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可这也着实让罗鹏和刘畅心中暗自高兴。因为他俩都在副局长的位子上呆了将近五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年,他们早就盼着这一天。  相似文献   

5.
清朝建立后,具有满族特点的体育项目被带到了中原,冰戏即是其中的一项.冰戏运动在皇宫贵族的推动下得以兴盛,同时也流传到了民间,并得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森林 《兰台世界》2012,(27):86-87
中国在四千多年之前就已经将车辆作为交通和作战的工具。到汉代时期,人们除了发挥车辆基本的运输和作战功能之外,又产生了可用于强身健体、娱乐助兴的"戏车"体育休闲游艺活动,且乐此不疲、酷爱沉迷。  相似文献   

7.
宋辉 《大观周刊》2012,(34):58-58
柳琴戏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男腔虽然不如女腔丰富,但变化自如,朴实粗犷,其共同的标志性的特点是句后的拉腔,  相似文献   

8.
陶澜 《兰台世界》2013,(23):149-150
文章对于汉代戏车运动的发展演变历史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汉代画像石中的戏车表演的描述,对于当时戏车发展盛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苏菲们的戏     
时隔多年,居然看到唱着《玫瑰人生》的苏菲·玛索。年近50的她仍然风情万种,在红色亮片的衬托下带有三分热烈与妩媚。最让宅男们惊叹的,总归是她顾盼流转间的三分娇俏,还有一分她13岁拍电影《初吻》时的消纯,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拔河戏在民间广为流行,并逐渐演化成为一项平民性质的运动,有着丰富的宗教、民俗记忆。宋代的拔河戏不但能表达一种祈求国泰民安的愿望,还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因此受到朝野上下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董亚丽 《兰台世界》2014,(6):143-144
宋代的拔河戏在民间广为流行,并逐渐演化成为一项平民性质的运动,有着丰富的宗教、民俗记忆。宋代的拔河戏不但能表达一种祈求国泰民安的愿望,还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因此受到朝野上下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刘猛 《文化遗产》2022,(4):77-85
演戏寓教是徽州社会的传统。休宁县二十八都“三宝会”自光绪年间起,每三年组织一次会戏演出,民国十三年和十六年的会戏是由璜川陈氏牵头负责的,四房各出司首,拈阄办事;司首与戏班各立关文,约定职责与义务;不吝开支花费,经费主要来自“谷银”的收取、“人丁妇人米”的摊派及各种捐助等,得到了当地宗族和民众的响应和参与;演出的戏曲以徽剧为主,剧目很多,从其选择看,名为“酬神”,实是“娱人”和“教化”,演戏寓教,通过看戏以让乡村民众接受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教育。这抑或是传统徽州乡村社会自治、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经验与做法在今天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玫 《文化遗产》2010,(1):17-20,108,157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戏曲改革运动"大规模展开。戏改运动首先是从禁戏开始。意识形态的过度强化,曾使得当年禁戏的行为一度趋于泛滥。1951年5月5日政务院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实为纠偏之举。从此,戏改运动的重点就不再是禁戏而是改戏。经"过滤"、"净化"、"去芜存菁"后的传统戏曲,改变了原貌。经几十年之世变,如今的传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出现历史断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中国,业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告别"意识形态至上",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从禁戏、改戏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黄爱华 《文化遗产》2010,(2):95-104
明清乡村演剧,多实行定额戏资制度,乡民常常以人丁或财产数目为依据,按丁口或按财产支出固定数额资金,共同举办演剧。定额戏资体制具有组织严密、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等特点,乃民间演剧保持稳定的重要戏资体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自唐以降,弄孔子、戏儒流、渎圣侮贤之优戏表演,绵廷不绝,其尤以宋代优戏为著。它以讹语影带、插科打诨的形式,渎经侮圣、诋贤叛道,戏儒刺奸、讥时揭弊,牵动道德、政治与学术文化的敏感神经,演绎了儒家思想民间接受的另一面,显示了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态势,以丰厚的文化意蕴,成为早期戏剧民间形态孕育中不可多得的“真戏弄”。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毁灭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李巧丽 《今传媒》2024,(4):116-1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基于新闻与传播视角,梳理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发现目前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传播形式不够新颖、传播对象不够明确以及传播效果欠佳等情况,对此,运用传播学理论从多元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融合传播渠道、找准受众定位以及把握国际场域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8.
彭芙蓉 《新闻世界》2013,(11):175-176
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从孕育生成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一百五十余年,由早期的黄梅采茶歌,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并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本文从黄梅戏故乡—安庆的地域文化对其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加深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阳戏仪式文本多样庞杂,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仪式抄本和各种法事文疏。仪式抄本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每出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二、编排体例同中有异;三、普遍保留着对重庆巴县道光时期阳戏文本的继承性;四、表现形式渐渐呈现出与传统剧本趋同的倾向。法事文疏体裁有疏、牒、幡、票、圣牌、纸钱、宝马、符箓、字讳、手诀、咒语、诰章等,它们或用来祭神祀鬼,或用来增加法师法力。  相似文献   

20.
摔跤运动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发展,甚至连摔跤的称呼也多次改变,要了解摔跤运动,有必要做一次客观的梳理。本文综合历史文献,经过大量遴选和参照,系统而简明地勾勒了摔跤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