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通过重读19世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试图发现其被人们所忽视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义。认为哈克和黑人吉木在密西西比河上建立了一个和谐的生态世界,保持了人与自然以及不同人种间的和谐生存,解决河上世界和河岸世界矛盾的办法是创立一个绿色的生态社会。从而验证了生态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斯各特.斯洛维克"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绿色的视角来审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重读19世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试图发现其被人们所忽视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义.认为哈克和黑人吉木在密西西比河上建立了一个和谐的生态世界,保持了人与自然以及不同人种间的和谐生存,解决河上世界和河岸世界矛盾的办法是创立一个绿色的生态社会.从而验证了生态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斯各特·斯洛维克"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绿色的视角来审视"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被深度介绍到中国的美国小说之一,不同译者、读者、研究者对它做出了各自的阐释或得到不同的阅读感受。本文从研究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状况入手,比较了多个译文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风格差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媒体与问卷调查等方式,整理、分析了各层次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接受倾向与阅读特点,尤其对该小说及其节选在大中学英语、语文、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被深度介绍到中国的美国小说之一,不同译者、读者、研究者对它做出了各自的阐释或得到不同的阅读感受。本文从研究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状况入手,比较了多个译文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风格差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媒体与问卷调查等方式,整理、分析了各层次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接受倾向与阅读特点,尤其对该小说及其节选在大中学英语、语文、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海明威的《永别了 ,武器》这两部小说 ,都以河流作为故事环境。两条河流分别对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渲染作品主题产生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相似作用的背后蕴藏着两位作家的相似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以心理学方法研究美学有4种观点:立普斯移情理论认为审美欣赏实质为移情过程,偏重由我及物;谷鲁斯内摹仿说认为审美核心是“内摹仿”,偏重由物及我;巴希的同情象征主义说认为美存在于心灵与对象发生同情共鸣之际;伏尔盖特移情说认为审美是超越自我的“客观感情”。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经常引用《圣经》,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圣经》中的原型,没有基督教做参照,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表作《鲁滨逊历险记》中的《圣经》原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正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色彩较浓的名篇。文章在介绍现实主义的背景下从种族歧视、对自由追求的时代性以及作品展现的作者的人生经历这三个方面探讨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体现的现实主义,并对马克·吐温批判美国社会的原因做简单交代。  相似文献   

9.
翻译移情说     
将移情说引入翻译学领域,分析探讨移情说翻译的内涵以及移情说在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基于移情说美学心理学的意义,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并阐述其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富含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11.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杰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对比手法、幽默讽刺的运用、独特的构思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特色,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充分挖掘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是索尔·贝娄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索尔·贝娄在《奥吉·马奇历险记》里利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了主人公奥吉·马奇的历险旅程,试图回答有关人类存在的问题。这部作品着墨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荒诞性,反映自我和现实的矛盾,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从而揭示了奥吉的历险经历在本质上是他在荒诞的世界里进行自由选择,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自我本质,从而达到真实存在的过程。它呈现的不仅是某个个体的遭际或民族的命运,而是现代人类艰难地进行个体选择、寻找自我位置、解决归属感等进退维谷的普遍窘境。所以,这部小说对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存在危机的现代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移情说"是19世纪盛行于西方的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立普斯。中国理论界试图在中古古代文论中找到与立普斯的"移情说"对等的理论,但中国和西方的"移情说"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马克·吐温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幽默大师,在其撰写《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一部长篇小说时,便利用了幽默的手法,对书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进行了全方位的塑造,并使其成为了文学界知名的形象。而小说中描写的社会现象,则将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进行了一次场景的再现。纵观整部小说,无一处不是在用幽默手段进行书写。对此,本文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研究点,通过对其语言、情节与人物行为的分析,来解读这一世界著名文豪的幽默性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自《红楼梦》问世,有关它的研究活动就一直延续着,迄今已经达到了极其细微、极难出新的地步.从文体特点而言,小说重在叙事,但《红楼梦》在叙事的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章以行文中的移情现象作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语言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萍 《考试周刊》2008,(6):137-138
<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其语言魅力体现在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柳毅传>作为唐传奇中的名篇,深受儒家"温柔敦厚"说的影响.从伦理教化的主题、尚和谐的美学精神、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及"谲谏"艺术方式等方面对<柳毅传>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巧妙移情,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之中呢?这里以《长亭送别》为例,分三个阶段做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中西移情说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寓含着丰富的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20.
《九歌》通过一系列自然神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真实的面貌,通过赋予其间强烈的主观情感而揭示了自然物象伟大壮美的特殊的审美感受,读可以体验到其中渗透着的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特殊而又真切的审美移情作用。这种健康的情感和人类对自然的伟大追求使《九歌》富于永久的魅力,具有永世不竭的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