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力排佛老、复兴儒学、大倡师道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师”之阐释可谓空前绝后。关于其结构艺术及斐然文采,前辈的分析已近完善,实已无话可说。但在个别字句上,仍觉有可商榷之处。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之“书”字,许多通行的译注文本均将其释为“书本”之意。阙勋吾等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将该句译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拿书本教孩子,学会其中的句读,并不是我所讲的传授儒家之道、解答疑难的老师”;《教师教学用书》则如此解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相似文献   

2.
3.
“纽”是传统音韵学习用的名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韵学著作、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今人一些论著对它的解释多有出入。“纽”的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人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声纽”说:“汉语声母的别名,也称纽或音纽。最初指韵书每韵中的小韵,一个小韵称一纽。后来等韵兴起,把一个字音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于是声母也就沿用了声纽这一名称”。陈振寰《音韵学》中说:“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唐代。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锅”一词最早出现于隋朝的翻译佛经中,起初只是一个方言词,后来渐渐进入全民词汇;本文同时从词汇史的角度对涉及“锅”的相关文献中的讹误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品。其回目之前的“得胜头回”与作者在叙述中心故事过程中插入的一些五光十色的小故事一起,组成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扩大了小说的描写领域,从而形成了《醒世姻缘传》开放性的结构特色。另外,《醒世姻缘传》对其后的《红楼梦》等世情小说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些小说中甚至有抄袭《醒世姻缘传》情节的文字。可见,《醒世姻缘传》在乾嘉时已十分流行了。  相似文献   

6.
说“书”     
1.A book that remains shut is but a block.有书闭卷不阅读,无异是一块木头。  相似文献   

7.
说“书”     
高一语文课本《师说》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其中“书”字,课本注释及教学参考书上一向都把它当“书本”、“课本”解,并据此译该句为“那些童子的老师,教授他们书本并且学习书中的句和读”。我认为此种解释是望文生义。既然老师已教给童子书本上的知识了,当然也就教了句和读,因为句读当然包话在“书本知  相似文献   

8.
卢巧琴 《学语文》2004,(6):46-46
我国古代用于文字载体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甲骨、青铜、竹木简牍、帛等。其中简帛的使用时间最长。简指的是竹简和木简,帛指的是绢帛缯绸等丝织品。书于简帛的文字涉及面广泛,为当时社会通用文字的代表,又由于丝织品价格贵,竹子相对便宜,南方又多竹,竹简在南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9.
说“去”具备一定古代汉语知识的同志,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去”,与现代汉语中的“去”一样,是个动词;词义却不同,现代汉语的“去”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古代汉语则着眼于出发点。例如: “孟子去齐”应译作“孟子离开齐国”,而不能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为“孟子向齐国走。”同样道理,现代汉语的例句“我去食堂”,也不能按古汉语的习惯,理解为“我离开食堂”。但是,在具体把上述分别用于阅读古文时,我们却经常能见到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就注解说,“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这个注释有两个毛病:一,“去日”解为“过去了的日子”,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解释的,忽略了“去”的词义,古今不同。二,按这个解释,同时也忽略了“譬如朝露”的比喻。我以为,曹操这里把人的一生,比做“朝露”,是为了极言其短暂,人生如朝露,转瞬即将完结。在这转瞬即逝的时日,想到功业未就,其心中的悲苦当然是很多的,很深厚的。把上下句连起来,“去日”就不应当解作“过去了的日子”了,而应解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心中的悲苦是十分深厚的。”我提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想要说明,读古文应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戡然不同的好分辨,稍有不同的易忽略,这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是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也能讲通,于是就驾轻就熟地讲下去了,殊不知已经讲错了。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是陶渊明误入尘网十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10.
“记”、“铭”、“说”是古文体裁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这几种体裁的文言文,主要表现手法和特点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由于他在方志学上的贡献,受到了后世学者的盛誉,如梁启超,黎锦熙,瞿宣颖以及今世众多的方志学研究者。诚然,章学诚有着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又擅长史学,他的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我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他的方志学思想体系又非无瑕白壁,客观地评价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仅就章学诚方志思想体系中的“方志立三书”说略陈管见。 方志三书,即“志”、“掌故”、“文征”,这是章学诚为方志拟定的编纂体例。章氏认为,“志者,识也,典雅有则,欲其可以诵而识也。”“志”由纪、表、图、考、略、传等部分组成,立志以“备史裁”,志是一部方志的主体。所谓“掌故”、“文征”,是志的两翼,掌故用以“昭典例”,即保存典要掌故。文征用以“俟采风”,主要辑录诗赋艺文。掌故、文征,似今日资料汇编,设此二书,既可使志简明得体,又不失保存史料和与志互证的作用。在三书之外,章氏又别立“丛谈”一门,以收录修志取材所余,“拦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的资料,使方志体例更加完备。 方志立三书,是章学诚在方志编纂中的创新,以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地理方向除了东、西、南、北外,“阴”和“阳”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了: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如华山之北叫华阴。汉水之南日汉阴;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如衡山之南称衡阳,汝河之北谓汝阳。但是,人们对“左”“右”“表”“内”这些表地理方位的名词所指示的方向却不甚明了,给阅读文言作品带来很大的不便,更成为中学生解析文言练习的一大障碍。笔者不揣浅陋,试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熙散体文章中最富文学性的是其“记传”体散文。《香宋文录》收集的“记传”体散文有如下特点:基于时间之流的线性结构对向心结构的突破;形象的刻画多用史家笔墨,呈现出单棱光彩;作家情思常潜蕴暗蓄。  相似文献   

14.
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是什么?有的说,看一堂课是否成功,就是看你是否把学生讲懂了。也有的说,一堂课结束,要看学生记不记得讲课内容,记得了就叫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还有的说,一堂课教学是否成功在于一个“用”字。“懂、记、用”,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论,是有区别的;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又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人虞龢《论书表》中言"遂失五卷,多是戏学"。此处"戏"为"弄笔",即任意挥洒作品;"学"为"练笔",即刻意临摹作品。虞氏此处之意在于当时内府收藏的二王作品多为"戏学"作品,然不乏有很多经典之作。文章就"戏学"展开论述,从书法学习注重传承、"戏笔"往往是书法之最高境界及"戏笔"须以真书为基础三方面论述虞氏的"戏学"观。  相似文献   

16.
自宋至清,论及山谷者不下四百家,存文数十万言,是是非非,褒讥不一。近三十余年来,对山谷文论持否定观点的,占十之八九,焦点大多集中在对其《答洪驹父书》一文基本观点的评价上。《答洪驹父书》为山谷名篇,亦是山谷论文之纲目。文章透露了山谷论文的旨趣,指示了学文作诗的途径,还提出了对“东坡文章”、“老杜作诗”的某种看法。著名的“点铁成金”说亦出自该文。  相似文献   

17.
“剿书”记     
本人课外书看得走火入魔,以致期中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一场声势浩大的禁书活动就此开始。家长会后第二天,书柜就上了锁。幸好我有先见之明,及时将课外书散布至卧室各秘密点。我记性不太好,所以还画了“藏书图”放在裤袋内。哈哈!谅老妈也想不到我还有这么一招。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那天,我的“看书瘾”上来了,一摸口袋,不好,藏书图还在换洗的裤袋里。我飞奔至浴室,裤子却已让老妈拿去洗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我吧!上帝保佑我吧!阿门!”“咦,这是什么?”妈妈手中拿着一个不成样的纸团,摊开一瞧,上面竟隐约写着“藏…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体名称很多,而同名又有不同类别,要搞清它们的含义和区别是不大容易而又没有必要的。刘勰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考核论断,揭发罪状),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坚持不同观点)。"这是从内容上说明章、奏、表、议的区别。但它们与书、疏、志、说、记、序等等,又有什么不同呢?很难说,太麻烦,怎  相似文献   

19.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页在程颢画像中有一行小字“宋监察御史程颢”,在程颐画像中也有一行小字“宋崇政殿说书程颐”。许多学生都不明白“崇政殿说书”是个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20.
论“曰”、“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曰"、"言"和"说"所具有的"说话"这一基本词义入手,主要从四方面出发:阐释三者的起源;总结三者在语义和使用方面的区别;统计历代文献中"曰"、"言"、"说"的使用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陈述三者在使用上逐渐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