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陕西与周恩来会谈后,我当时认为"共匪"具有诚意,自己甚为乐观.逐谋设法向委员长陈说.曾去南京,思觅机会,惜屡未得尽言.而因粤变,更致无缘陈请.  相似文献   

2.
贾作璋 《兰台世界》2012,(19):40-41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爆发及最终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的主角张学良和于学忠是两位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周利成 《中国档案》2016,(12):80-81
2016年是西安事变80周年。前不久,在天津市档案馆馆藏中,笔者发现了1947年12月《中国内幕》第二期曾刊发的《张学良能出山吗》一文,详细记叙了从西安事变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学良漫长的幽禁生活和几次重获自由的机会,而文章中披露的张治中、宋子文、莫德惠等人多次探视张学良的细节和对话,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总理曾经高度评价张学良,称他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张学良的个人经历及其档案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克农写剧本《你走错了路》被俘团长高福源幡然醒悟 1935年冬,李克农随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正是全国形势非常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陕北多次研究全国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7.
在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是张学良的亲密合作者。我在美国阅读张学良的口述史及其相关档案资料时,杨虎城是注意的重点之一。结果,发现部分新资料,有助于西安事变研究的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8.
男:青年节目组的女记者小刘从衡山采访归来。看得出,她的心情有些沉重。我几次找她谈情况,她总推说:有些问题还拿不准,还要再想一想。这不,快下班了,她终于从黑皮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我说:“主任,还是您自己先看看吧!”于是,我打开采访札记,读了起来,仿佛同小刘一起来到了衡山脚下。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雨  相似文献   

9.
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已过去了七十个春秋.当时我正在西安高中上学,有幸耳闻目睹了这一伟大事件.现就记忆所及写成此文,供人们了解这一伟大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重新梳理了西安事变前夕,著名报人张季鸾赴西安休养、与蒋介石谈话以及与松本重治约谈等史实,发现他是始终主张维护国家统一、赞成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从这样一种时局观察、国家观念和政治立场出发,他在西安事变后开始酝酿并逐步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中心等主张.  相似文献   

11.
1991年5月美国华美协进会为张学良九十寿诞举行祝寿宴,张学良的亲属、老部下和尊崇他的老朋友,纷纷赶到纽约参加这次寿宴。已经年迈的海伦.福斯特.斯诺闻讯,在5月29日写了一封贺信,派人送给张学良将军,回顾往事,重叙旧谊,并且特别指出,如果没有张学良的帮助,他们夫妇当年不可能试图冒险去延安,信中还讲到相关的其他一些趣事。同年8月16日,海伦.斯诺与王福时通信时,把这封信的复印件寄给了他。这两封信是王福时先生最近提供的,由我译成中文。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斯诺夫妇在华活动的一些情况。——魏龙泉注海伦.斯诺给张学良的信(199…  相似文献   

12.
《兰台内外》2009,(6):50-51
噩耗传来 1936年12月12日,我在上海。代理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忽然跑到我的寓所说:西安发重兵变,委员长下落不明。”闻此噩耗,不啻睛天霹雳。当时上海与西安的有线电报、无线电报以及陆地、空中交通皆告断绝,过了好几个小时,仍不能得到准确消息。而各种流言已传播全球。英文报纸竞根据流言作了头版的大字标题。  相似文献   

13.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相似文献   

15.
这里发表的美国国务院与驻华使馆之间有关西安事变的往来电函,译自《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6年第四卷(Foreign Rolations of the 11nited States,1936,Volume Ⅳ)。本组史料表明:美国(实际上也包括英国)在西安与南京之间未进行任何调停,也根本不打算出面调停;美英向南京政府提出的解决事变的方案,实质是要张、杨无条件释放蒋介石来换取南京政府对其发起事变的“赦免”,即褫夺兵权,放洋了事,美英则担保张、杨生命安全,并护送出洋。美英并未同西安方面直接交涉,向南京当局提出上述方案也为时很晚,因此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并未起直接作用。史料比较具体地反映了美国方面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京政府当局的态度和为解决事变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60年前,西安骊山脚下响起一阵“砰砰”的枪声,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声惊雷,惊碎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惊醒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白日迷梦,从而建立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这就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百安事变”。笔者乘赴西安参加“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有幸采访了当年事变的亲历者,今已86岁高龄的宋黎。他向我披露了事变前后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从北平到西安宋老满头银发,脸色红润,身材高大挺直,令人想见其当年俊朗洒脱的风采。他是吉林梨树人,先后就读于西丰县立中…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后的杨虎城将军被迫赴欧洲“考察”。抗战爆发后,杨三次发电给最高当局,要求回国抗日。图为杨虎城与夫人谢葆真、次子杨拯中从国外归来时在船上的留影。杨归国后即遭软禁,1949年9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照片中杨氏一家三口的笑容实际上映着大时代的苦难。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在主政东北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在教育救国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从严治校、任用贤能、注重实践和五育并重为特点的高等教育思想,东北大学也由此发展成为当时国内一流的高校。  相似文献   

19.
彭伟步 《军事记者》2002,(11):34-35
战争让女人走开,意即女性天生怕事,无法应付残酷的战争现实。然而,如果我们统计一下高质量的战地新闻,却发现能深入反映二战后的地区性冲突,描写战争若隐若现的人性,从硝烟弥漫的空气中发现良知,并为我们带来对人性良知的思考,对残酷战争的体验,却是战场女记者的新闻报道。她们视战地采访为自己的生命,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深入虎穴,把真相展现在世人面前,获得了读者的肯定,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演绎着她们在战场中动人的故事和她们情感上的挫折。一、战地新闻可读性很强当前,战地女记者撰写的新闻大受读者欢迎,一方面得益于许多…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一页隐蔽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