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瞿秋白为中国左翼坛译介、输入了一系列马列主义艺理论的重要原理,它的艺思想对“左联”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瞿秋白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批“左联”作家亦师亦友的革命同志关系,为他参与对“左联”的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有人认为鲁迅对创造社和“左联”时期的周扬等人怀有“宗派情绪”。大量事实证明 ,是创造社和“左联”某些人“不在大处着眼” ,往往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出发 ,以“左”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鲁迅。无论在对敌斗争还是革命文化阵营内部论争中 ,鲁迅始终顾全大局 ,坚持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鲁迅的思想同宗派主义是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3.
“左联”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联”的成立和取得的成绩都是与鲁迅分不开的,鲁迅以“左联”为阵营,“左联”则以鲁迅为主将。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不仅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团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还共同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阳翰笙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他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5.
六、“左联”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等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文学论争的结果。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左联”以鲁迅为旗帜,掀起了一场左翼文艺运动。它的主要成绩在于,建立了各种研究会,主要是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出版了数十种机关刊物,热心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推动革命文艺的繁荣;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开展文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建立中国的革命文艺理论;加入了国际作家联盟,使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与国际进步文艺界得以相互支持和声援。  相似文献   

6.
鲁迅风是现代杂的一种独特流派,是指鲁迅、瞿秋白等人创作的鲁迅式的战斗杂。其风在“左联”时期已经形成,后经“孤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唐弢、巴人、聂绀弩等一大批杂作家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其主要特征是以讽刺、幽默的笔调,以形象化说理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明批评。  相似文献   

7.
鲁迅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喻为“普罗米修斯窃火给人类”,“左联”正是这种“窃火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左联”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左联”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斗争,非常明确地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作为主要工作方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在“左联”时期得到研究并结合实际运用。“左联”的自我批评精神,“左联”在理论上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左联”在理论斗争中的民主作风和自信力,都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斯诺1936年对鲁迅的访问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当时历史情境的还原,以及对于鲁迅诗歌观的分析,指出“研究中国现代诗人,纯系浪费时间”等观点,必须与《孩儿塔》出版成空、序文骗局、对“左联五烈士”的哀悼等事结合来看,加上对“鲁迅式的偏激”的理解,才能了解鲁迅在访问记录中的言论。鲁迅的确在访问中表达了对新诗的失望,然而这失望也是一种情感上对“左联五烈士”的哀悼,即把革命的挫败本身,以至这世界对诗人的种种戏弄,理解为一种诗的净土的失落。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左联”成立五十周年。“左联”只存在六年(一九○年三月到一九三六年春),时间不长,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当然,“左联”的工作并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但在一九五七年由于在“左联”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冯雪峰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以后,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就讳言“左联”的缺点和错误,甚至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后来江青伙同林彪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又从极“左”方面无限夸大“左联”的错误,还无中生有,混淆是非,全盘抹煞“左联”的成就,甚至把它说成是什么“黑线”,妄图在  相似文献   

10.
从1931年5月至1934年1月的三年时间里,瞿秋白是“左联”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首先,作为党内首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瞿秋白为中国左翼文坛译介、输入了一系列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对纠正“左联”时期相当一部分左翼作家中存在的把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机械等同起来的“左”倾错误,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其次,瞿秋白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批“左联”作家亦师亦友的革命同志关系,以及他参与起草的“左联”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创办的刊物,扩大了左翼文学的阵地,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使“左联”逐渐摆脱了“左”倾路线的影响,开始走向成熟,标志着“左联”的“一个旧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把中国左翼文化运动视作一个整体,还是一种复合体,是重新解释这场文化运动的关键。在将之视为一种复合体的视野中,原来被遮蔽的事件和意义便会重新敞开。鲁迅逝世后的最初几年,左翼文化界就鲁迅思想“转变”问题曾有过持续的讨论。在这些讨论甚至争执中,不自觉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焦虑,一种是维护鲁迅思想遗产之完整性和独立性而又难以寻找到明确批评对象的焦虑;另一种则是感到鲁迅与自己一致而又不一致的焦虑,并通过把鲁迅纳入终极化的理解中,来削平这种不一致感。这两种焦虑皆是潜在的,却体现了左翼文化内部两种不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心灵深处激荡着一种饱满的自由意志。鲁迅的自由意志是尼采用的“酒神”和首家的 “狂士”性格的集合。杂文是鲁忱自由意志最充分的载体。鲁迅的自由意志决定了鲁迅洞察黑暗、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的品格。自由意志使鲁迅专断、霸道而缺乏宽容。  相似文献   

14.
鲁迅活在时间之中,又活在时间之外.鲁迅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审视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主体性时间意识.在鲁迅的眼中,外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显然突破了自然时间律的限制.这种时间意识赋于鲁迅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也造成了鲁迅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形成这种主体性时间意识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它至少与鲁迅的心理体验、思维特征以及中外哲学观念的影响诸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萌芽月刊》是革命文学的策源地之一,也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是1930年代鲁迅与新月派交锋的主战场。鲁迅的许多战斗名篇都发表于《萌芽》,他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理论见解和翻译也见诸于《萌芽》,《萌芽》因鲁迅的加盟而灼灼其华,熠熠生光。  相似文献   

16.
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划定了鲁迅一生的生命坐标,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开拓了他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人。留日期间,鲁迅经由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确立了以"国民性"改造、人的解放、创建理想人性为宗旨的"立人"思想,从此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弘扬了他的这一具有崇高境界的现代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常读常新,《大师名作坊(鲁迅卷).在酒楼上、伤逝、阿金》导读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文笔与眼光的观注,汇集了极富新义的论述,将鲁迅及其创作置于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来阅读与考察其中不乏极富启迪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