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周末》编者按:自方舟子率先向核酸营养品发难、本报在2001年2月22日作出报道之后,“核酸风波”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其间,诸多“花边新闻”也不一而足.众多读者,包括部分支持核酸营养观点的读者,也来函来电期望本报就此作出回应.本报特刊登邹承鲁院士的有关专访,同时摘要刊登大连珍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松先生致本报负责人的信.相信读者当能从中作出评判.  相似文献   

2.
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贵任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曾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两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RNA干扰机制而获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2006年10月9日《中国剪报》援引2006年10月3日《深圳特区报》消息,2006年10月2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干扰机制而获得20  相似文献   

4.
最近,方舟子先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学史上的决斗》一文,里面讲述了涉及科学家的两次著名决斗,然后他说“:我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哪位科学家为了一个科学问题而要求用刀枪来决定胜负。这需要两个当事人都一样的疯狂才行。即使发生这样的决斗,其结局也与科学的结论无关。科  相似文献   

5.
刘林和 《教书育人》2013,(23):19-2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命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若干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  相似文献   

6.
1999年10月22日,第8届“蓝色星球奖”颁奖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获奖者有两位,一位是中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另一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鲍尔·埃里克教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摘取这个大奖,也是曲格平先生第三次获得国际环保大奖。“蓝色星球奖”是由日本旭硝子基金会199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授予在环保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两名科学家或团体。旭硝子基金会设立此奖的目的是,弥补诺贝尔奖没有环保奖的缺憾,让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有识之士都来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蓝色星球奖”的奖金和诺贝尔奖一样,是96万美元,评…  相似文献   

7.
林忠泉先生曾在《凤凰博报》里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学排名与国家软实力——中国的教育缺什么?”。文中提到:“亚洲拥有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是日本,多达15位,而亚洲人口最多的中国则几乎数不出来。究竟中国缺乏什么?”  相似文献   

8.
渭茂 《神州学人》2005,(8):16-17
“2005’上海诺奖大师论坛”4月2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我国的两位青年“海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曹谊林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斌博士与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台演讲,尽展中国青年科学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讲是不讲不讲是讲郭宗明,姜玉会题目这8个字好像个偈语,出自今年5月份谢世的著名作家汪曾棋的绝笔之作──发表于9月19日《南方周末》上的《唐立厂先生》。唐立厂就是唐兰,西南联大教授,著名文字学家。“厂”读“立厂”,取的是“兰”的反切音。文中有一段话是这...  相似文献   

10.
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指出,幼儿德育要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为重点。同年10月,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幼儿德育的重要任务。许多研究也表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人生的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几年前,当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时,记者们也蜂拥而至,纷纷采访大师们的成功之道。记者问一位获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馆组织专家编写的《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一书问世了。1901年12月 10日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正好100周年。100年来,共有来自28个国家的466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科学家获奖,其中有6位华裔科学家。编写者为策划百年纪念展览的同时想到了中国的3亿青  相似文献   

12.
<正> 2002年6月1日,停泊在上海浦东新华港码头的南极考察船“雪龙号”迎来了一批小客人。马上就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了,第一位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所名誉所长董兆乾先生运用现代声光手段,为同学们讲解环保的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 从中、美、日三国的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前景不容乐观,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笨吗?应该不是,因为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中,有好几位都是美籍华人,他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受到的基础教育也在中国。是中国不重视教育吗?也应该不是,中国也一样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教师的地位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位记者采访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时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令这位记者失去深入采访良机的原因就是提问失当,没有和采访对象形成良好互动。有位杨记者采访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而  相似文献   

16.
《南方周末》2013年7月25日E23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张贤亮先生的“自传未定稿?雪夜孤灯读奇书”,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7.
符号视角下的词和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词,词是什么。关于词的界说问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先扼要介绍一些这方面的论述: 1.王力先生认为:“一个词,就是一个简单的意义单位。”(《中国语法纲要》) 2.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是词。”(《语法学习》) 3.陆志韦先生认为:“凡是拼音的时候必得联起来写的一堆字母就是一个词。”(《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4.高名凯先生说:“词是语言建筑材料的单位,它表达一个概念,而有一个语音形式。”(《汉语语法论》)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文萃》2001,1(1):65
记者不久前在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时了解到,我国一位科学家曾经在朱棣文的获奖项目“激光冷却捕获原子”研究初期,处于该领域的领跑地位,遗憾的是未能将这一优势保持到最后。  相似文献   

19.
前些年有人发问: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郑重回答:中国人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因为1957年李政道和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都是中国藉。1957年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音乐大厅,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上颁奖台,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为中国人争了气,增了光。瑞典皇家科学院代表称赞:“两位物理学家由于对宇称守恒定律作了精湛的研究,从而导致次原子粒子方面的重要发现,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两位获奖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推翻了30多年来被普遍认为是自然基本定律的所谓宇称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20.
先生讲,学生听,先生写黑板,学生抄笔记,先生将学生看作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拼命往里面灌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成为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书呆子,这就是千古不变的传统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中国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使中国教育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