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喆 《文教资料》2007,(34):83-85
本文从分析《过客》的时空结构着手,追寻鲁迅的写作心境,指出他创作《过客》的初衷是求索个体生命在绝望面前的存在意义;进而通过文本分析,还原鲁迅的求索过程,并将《过客》与《等待戈多》相比照,以凸现鲁迅的精神路径,揭示其间暗藏的时空序列,指出作家探讨存在意义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生命所栖身的时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过客》被作为散文诗而被淹没在鲁迅的创作中.其实,《过客》是一部象征剧.在意蕴上,它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他对于时间、人生和存在的思考;在形式上,它具备话剧的基本形式,也具有象征主义话剧的基本的艺术要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过客》可以说是现代象征剧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3.
徐訏的《鬼恋》讲述了一个在暗夜中前行不辍的女鬼的故事,用浪漫传奇的笔法构筑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鲁迅的《过客》以象征的手法写了一个奋然前行而孤独的过客,来体现他在希望与失望间挣扎徘徊。"女鬼"与"过客"在生存与精神双重困境中呈现出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及深刻的悲剧精神,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奴隶"意识。  相似文献   

4.
《过客》是《野草》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暴露了当时鲁迅自我认同和价值信仰的严重危机,更展现了作为生命个体的鲁迅全力自救的心理历程。过客的自省意识和实践精神激励起危机中的鲁迅,使得鲁迅通过自我拷问、自我调整,最终走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重新建立起新的身份和信仰认同,由此凸现出"行走"这一生命情态在鲁迅个体灵魂自我拯救中的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本互证的方式,联系<野草>其他文章以及鲁迅书信,阐述了<过客>里所蕴含的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反抗绝望"和"夺取爱的生存",并借此感知鲁迅那鲜活的生命,真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在困顿犹豫中踽踽独行,明知无路可走而毅然前行的过客形象恰是鲁迅的自我写照,成为其"反抗绝望"生命哲学的体现。过客的"犹豫"与"孤独"使其形象更真实、悲怆又崇高。过客与老翁看似两个截然对立的个体,实则为作者矛盾心理的外化,实现过客自我灵魂的拷问,体现了一位启蒙者的社会责任与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原罪心理及其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罪意识是鲁迅个性心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鲁迅生命意识的有机构成,也是他独特的人格和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对于鲁迅<过客>里的老翁、女孩、过客三个意象,评论界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议.老翁、过客其实是鲁迅两种矛盾爱情心理的象征,是"大我"中的两个"小我".老翁是鲁迅怕爱、放弃爱的心理的象征;过客则是要去爱的心理的象征.女孩暗示许广平.<过客>紧承<希望>等散文诗的爱情心理,表达出"我也还是(向前)走好罢"的坚定的爱情心理,孕育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论者(包括李何林、王瑶诸先生)对《过客》的读解,都建立在鲁迅创作《过客》时的客观外在生活的浮面上,《过客》的深刻蕴涵往往被外部的生活表象所肢解。本文以考察鲁迅的心灵活动为依据,通过对作品的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认为《过客》是一篇深蕴鲁迅独特人生思想的象征性散文诗。它以浓烈的启示性语言及意象解剖着生命、探究着生命的意义和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06-110
鲁迅作品中的"影"潜隐着他复杂的自我意识,这一偏好体现出鲁迅作品或鲁迅内心世界的现代主义品质。但鲁迅复杂的自我意识并不仅仅呈现于艺术风格上的现代主义特性,更体现于他对于历史与生命的虚无体验以及对此更深的怀疑与否定。这种既分裂又缠绕的自我意识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历史具体存在者的鲁迅所面临的超绝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入手,提出鲁迅小说的叙事品格为主客合一.一方面,在两大叙述模式中鲁迅投入了自己最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因而其小说叙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通过非戏剧化叙述者和戏剧化叙述者的"客观化",鲁迅小说叙事又呈现了强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最丰富最难以言说的存在,他的作品总能使人常读常新,尤其是像《过客》这样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对于《过客》,大大小小的论著和文章已谈论得很多,文字上也没有多少难懂之处,但为什么每次重谈,都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呢?因为每读一遍《过客》都仿佛在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的丰富、博大、深刻、敏感、痛苦、矛盾、绝望、孤独、坚韧、清醒、大爱大憎与大悲大喜等等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思想与情感,似乎都在这篇短短的散文诗中浓缩、喷发、凝聚与升华。说《过客》是体现鲁迅思想、哲学、人格、情感、心理、个性的潜心之作,是一点不过分的。下面是我重读《过客》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6.
《铸剑》和《奔月》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都是作家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是鲁迅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无情的解剖和展示,是他信念迷失和精神痛苦、矛盾、彷徨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后羿"和"黑衣人"正是鲁迅内心世界分裂的人格矛盾的体现,二者分别象征着鲁迅思想对立的两极。"后羿"的形象中蕴涵着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种浓厚的虚无感和自卑感,而"黑衣人"则代表着他决绝地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的一系列作品体现了他关注中国国民的特质,以期发掘其精神亮点,发扬光大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希望揭示出民族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将病态连根除去的抱负。对中国"国民性"种种弱点的批判是他思想启蒙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他对封建文化总体批判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关注国民性问题上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一、渐进性鲁迅先生关注国民性的改造,不是一开始就很成熟的,而是经过迂回曲折之路。他早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过客"意象的分析,认为"过客"有其西方原型——苏鲁支;又有其东方原型——孔子。"过客"是人类整体永恒地"走"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鲁迅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过客》中有三位“过客”,即紫发女孩、暮年老翁、壮年过客。这些人物极具象征意义,紫发女孩象征人之初的美好与单纯,暮年老翁体现了黄昏时的畏缩与逃避,壮年过客则象征着永远的游走者。他们体现了鲁迅直面生存虚无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