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3+4”人才培养计划,中职阶段(前3年)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会计一线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会计从业资格是衡量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基本尺度,评价标准客观,与转段升学要求一致,与人才培养目标吻合。为此,可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作为专业技能课评价标准,并以此来统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会计专业核心技能课教学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健 《江苏教育》2015,(4):47-48
"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是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职高对口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要提高中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学生掌握这门课很重要。基于此,本文以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为目标,探讨了提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江苏试点的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作用日渐显现,为中职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困惑及课程衔接不适当的现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从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调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合理安排、具有"3+4"特点的基础文化课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的确立、师资和实训资源的互享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陈美玲 《成才之路》2023,(17):73-76
“1+X”证书制度的落实与推进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探索的一种办学途径,还是对接国家资格认证框架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在“1+X”证书制度下,中职会计课堂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优化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强化阶段的策略,提升中职人才培养效率。具体如下: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提升会计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革新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手段;深入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价值,优化学生技能实践环境;革新会计课堂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6.
“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是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技能课,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文章从课程的地位入手,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职业标准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尺度,起着指导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企业评价员工标准的作用。然而,现行的职业标准并没有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本文依据胜任力理论,在对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方式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体系,由此可以构建同时满足职业资格鉴定、企业用人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垚  郑丹  秦宇 《教育教学论坛》2019,(19):229-230
明确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两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技能—能力—知识"进阶提升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技能训练体系,最终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与本科分段贯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何卫宁 《广西教育》2012,(31):148-149
阐述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特点,对新型考试模式下的中职会计教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江苏试点的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作用日渐显现,为中职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困惑及课程衔接不适当的现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从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调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合理安排、具有“3+4”特点的基础文化课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的确立、师资和实训资源的互享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壁垒,将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融合,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切合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本文以面向中国制造2025人才特征为视角,从人才培养标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导向等方面,分析"3+4"模式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并结合"3+4"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3+4"模式重构的原则,探析新形势下"3+4"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教好这门课,对提高中职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探讨案例教学法、归纳总结法、图表法分析、讲练结合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提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相似文献   

14.
中职本科"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实现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本文以数控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中职和本科的教学衔接、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明确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实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会计工作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必须重视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的意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普通高中比高考,中职学校比大赛",成为评价学校办学的一个标准,各中职学校都围绕着技能大赛这根"指挥棒"来开展和评价教学。通过举办技能大赛,使学生掌握一技或几技之长,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技能大赛来带动教学、评价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会计这个专业的显著特点,而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又越来越高。因此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怎样充分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来促进会计教学改革,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中职会计毕业生,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童文平 《教师》2024,(3):120-122
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业务、善管理、复合型”的“业财合一”型技术技能人才。文章针对当前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教学评价等问题,探讨了“课程—项目—竞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完善育人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考核评价标准等构建策略,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师英语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用3年的时间完成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用1年的时间用于教学实践课,其中用半年的时间用于学生在校完成教师教育技能课的学习和各种师范技能实训,再用半年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文章重点探讨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以及3+1人才培养模式中所涉及的"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中职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学活动偏离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技能,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会计实务教学以手工账等综合模拟为主、缺少新时期下会计岗位的实战训练。如根据2013年9月30日,中国企业数据报告网上公布的信息及有关部门统计,本县现有企业数24781多家,其中小企业数占92%,提供20000多个会计相关岗位。这两万多家企业会计工作者不  相似文献   

20.
<正>伍少金(1969-)广西宾阳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院长,会计专业带头人,教授,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学术类)第一期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研究。2007年进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担任《基础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实务》《商业企业会计实务》《用友ERP》《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以及广西中职会计师资、会计从业资格等培训工作。有多年的会计从业经历及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经验,曾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十大优秀教师"等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