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  相似文献   

3.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5.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一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 教学内容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前三节教材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之相关的地球运动知识.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是前面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只有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相似文献   

7.
曹元 《地理教育》2014,(10):14-15
正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虽未作出显性要求,但作为一种地理素养和高考高频考点,有必要进行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内容分析高中地理上册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重点是地壳。就内容讲共有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史等四部分内容,七节课。其中第三四五六节分别讲述了地壳运动的原因、形式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地壳运动为...  相似文献   

10.
姜兴伟 《地理教育》2015,(Z1):81-8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通过对前一节"地图的阅读"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图有初步了解,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地形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类型,故具有地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即地形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学习中是较为基础和重要的一节。  相似文献   

11.
“图表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把图表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地理知识反映在图表上,使图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进一步将知识具体化和规律化,可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图表法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对地震波的研究;二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在教学中分别利用简图突出的表现性、简表明晰的概括性将本节内容分层阐释。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旧知识(一)…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地理教材与配套图册版本很多,怎样在地理课堂中将这把利器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结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图册必修第l册(以下简称新图册)中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各版本2019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删减或对不同圈层的范围说明比较模糊、界定数据不够精确等问题,对比分析四版本地理新教材“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容,明确该部分常考的几组数据,同时借助数据—绘图法加强记忆和理解,以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迅速找到该类问题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的重难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之前的核心部分.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看...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该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的影响非常大。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地球的运动"深受命题者亲睐,因为这一节内容多计算,是客观题的最佳选择,且难度易把握,题目还可千变万化。但地球运动内容非常抽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很多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无法想象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更不用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所以"地球的运动"这  相似文献   

16.
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阐述了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17.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公转的意义"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球运动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要求涉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概念及特征等,这些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讲清讲透,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其概念及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