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英语的过程是对英语这种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见的阅读方式有:略读、跳读、细读、推读、概读  相似文献   

2.
赵晖卿 《考试》2009,(4):45-45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两个主要指标。如果中学生能够针对不同体裁、不同阅读题型综合运用略读、寻读和细读三种阅读方法,将加快阅读速度、增大正确率,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内精读走向课外自读的过渡。2011年版课标对第二学段略读课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夸父追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运用"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把精读课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的学习中,在自读实践中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语文知识取向”“人文精神取向”和“阅读能力取向”.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把握最后一种取向,努力引导学生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阅读方法,并在理清段落大意、抓住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信息,以较快的阅读速度,恰当地学习语言,并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而有效地猜测和质疑,能大大提升略读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生态略读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读、自信读,能掌握课文要点,阅读更多的文章,学语悟文,收获到"我读文,我快乐;我展示,我自信"的喜悦,体验到在略读课堂中的不断成长。生态略读课要在40分钟内达成三个基本目标:一是自主学习,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增强我会读、我会学的自信心;二是差异教学,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体验到学习成就感;三是课内外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教学目标的“阅读与鉴赏”中一共提到了四种阅读方法,分别为朗读、默读、略读和浏览。朗读,是清晰响亮地读;默读,是不出声地读;略读,是粗略地读;浏览,是快速简单地看一下。略读、浏览其实都是默读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朗读和默读,即“双读”。“双读”既是阅读教学目标,也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那么,“双读”  相似文献   

7.
生态略读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读、自信读,能掌握课文要点,阅读更多的文章,学语悟文,收获到"我读文,我快乐;我展示,我自信"的喜悦,体验到在略读课堂中的不断成长. 生态略读课要在40分钟内达成三个基本目标:一是自主学习,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增强我会读、我会学的自信心;二是差异教学,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体验到学习成就感;三是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训练,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谈阅读     
读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读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单说从学习需要或阅读时的思维特点入手进行阅读的方法,这些阅读法种类甚多,这里择其较有普遍意义的八种作简要的介绍。一、浏览法是一种大略地看,泛泛地读的读书方法。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包括速读、略读、跳读和细读等方法。已有阅读基础  相似文献   

9.
“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构建了“精读课—略读课—拓展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型,其要义是以精读的方法落实教读课教学任务,“读一篇知一类”;以略读的方法落实自读课教学任务,“以三隅反,期其自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运用时间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科学变式完成与常态教学相同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地运用精读和略读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快速且准确的阅读技能,提升其阅读思维。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略读课文,是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的。在大多数老师的认知中,“略读”就只需粗略地读,粗略地教。其实,略读之“略”,指向的并非浮光掠影地读,而应是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执教略读课文时,教学侧重点应该是真正落实各单元要素,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略读定位从阅读方法、课型到课程雏形反复变化,导致其价值被遮蔽;只有将略读视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来系统建构,才能彰显其价值。略读课程的系统建构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实施。在课程设置上,要单独编排略读教材,并按读前、读中和读后三部分组成略读指导,并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略读时间;在课程实施上,要确立与精读相照应的教学目标,做到教师简明指导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以及健全略读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提纲挈领读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纲挈领读书法 ,简称“略读法” ,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 ,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略读与“精读”和“快读”相对而言 ,是从阅读的粗细详略来区分的。精读与略读的区别 ,简而言之 ,精读求深度 ,略读求广度。“精读如读书 ,则深沟坚垒 ,得地能守者也” ;“略读如看书 ,则攻城争地 ,开拓土宇者也”。精读要求理解率在 90 %以上 ,阅读时常用朗读、吟诵等方法 ,每分钟只能读 2 0 0字左右。略读要求理解率在 80 %左右 ,须用默读 ,初中生每分钟可读 2 50 - 50 0字 ,高中生约 60 0字 ,大学生约 70 0字 ,成人 80 0字左右。精读要咬文嚼字 ,反复揣摩 …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设计理念《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在一个专题单元中的定位、阅读目标和阅读方法等都区别于精读课文。"略读"其实是相对"精读"而言的,它是精读所学的阅读方法实践。本教学设计力求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自读  相似文献   

14.
<正>自三年级开始,教材将阅读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三个类别,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学中,教师应提升对略读课文的重视程度,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积极引导的同时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阅读。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遵循三条路径。一、精准用力,着眼阅读提示的导向引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需要“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15.
<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了不少带“*”号的课文,此类课文称之为“略读课文”。有的教师认为,“略读”就是粗略地读,只要知道文本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这种看法失之偏颇,不够严谨和科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要求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由此可见,“略读”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策略,并非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式地盲目乱读。“略读”是为了加快阅读速度、提炼阅读信息所采取的选择性阅读方式,它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略读课文”是相对于“精读课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的课后没有设计习题,但是在课文的前面有明确的阅读提示。设置阅读提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展开自主阅读。因此,“略读课文”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比“精读课文”要高一些。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阶段及其转化特点。 一、概读——“薄” 概读就是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把书的内容概略的读一读。概读有利于掌握学习材料,有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翻看了日录,就了解了内容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第二学段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告诉我们: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崔峦说:“略读更接近于平常读书、读文章,以了解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我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就是“用锄头开垦土地,选择最大的一两块土块,再用锄头敲打致细”的过程。根据平时的略读教学实践,结合中年级的略读课文案例,我认为略渎课文的教学,可以抓住导读提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谢成军 《现代语文》2007,(10):75-7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阅读教学,"读"是关键,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然而,怎样教给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呢?一、精读略读式阅读方法强调学生独立阅读、课外阅读,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语文略读教学是对以往精读教学的延伸,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略读课文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略读课文是一种明显的独立阅读,新课程标准推行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将在精读模式下所学到的语文基础功底应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关成明 《学子》2013,(1):35-35
小学语文课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就精读课文习惯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然而,在教学中,略读课文往往处于较尴尬的境地,教师要么当自读课文轻描淡写一读而过,要么当成精读课文教得过细,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中的阅读课文,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