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贵刊2013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名为《一道经典考题的解法与推广》的文章,笔者读了后,很受启发.对一道经典考题,在解答完后,再进行推广,确实是我们平时在教学、教研中应该予以提倡的一个好的做法.同时,笔者认为这道经典考题如果能数形结合,似乎会别有一番风味.原题再现已知函数f(x)=ax2+bx+c(x∈R)(a>0)的零点为x_1,x_2(x_1相似文献   

2.
例1 不等式√2x^2+1-x≤1的解集是_____.  相似文献   

3.
从不同视角探讨一道高中数学试题的解法,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4.
1.题目 已知函数f(x)=a/(a^2-1)(a^x-a^-x)其中a&;gt;0.a≠1.  相似文献   

5.
华罗庚先生有诗曰:“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两家分离万事休.”在新课程教学中,有道题激发我们师生去共同探究,对此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6.
题目 如图1,在Rt△ABC中,∠BAC=90°,AD⊥BC于点D,点O是AC边上一点,连接BO交AD于点F,OE⊥OB交BC边于点E.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若干不等式的数形结合证法与解法,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题目 如图所示,将一支正六棱柱形铅笔放在斜面上,斜面倾角α=40°,铅笔与斜面上的水平线成θ角,铅笔静止.试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宋凤琴 《学周刊C版》2010,(7):156-157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方法有图像法、坐标法、几何法等.借助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直观简捷,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直观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然而,这一解答是错误的,我们看上图中两函数图像的最后一个公共点(10,1),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点是切点还是交点?  相似文献   

11.
12.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高考要考查的重点思想方法之一.数形结合以解题的直观、形象、简洁著称,所以倍受师生的青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更多是向学生展示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渐渐的使学生认为数形结合是"万能"的.其实,图形的直观性使我们失去了精确的计算,解法的简洁性使我们失去了深刻的反思,思路的奇异性也使我们充满了幻想,所以片面的理解,使数形结合成为悬挂在我们头顶的一把利剑,时时充满危险.因此,在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时,我们要慎之又慎,要扬长避短,要辨证的看待这个方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数形结合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3.
09年全国高考Ⅱ理科第16题: 已知AC、BD为⊙O:x2+y=4两条相互垂直的弦,垂足为M(1,√2),则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是______.  相似文献   

14.
今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中最后一道压轴题(第22题)为代数证明题,目前,很多刊出答案多为代数证明方法,比较抽象、繁杂.下面  相似文献   

15.
题目 方程 √x2-2√5x+9+√x2+2√5x+9=10的解是x=____.  相似文献   

16.
17.
看了贵刊第一期董晓霞老师的文章《一道代数题的几何解法》很受启发,方法巧而妙,其核心就是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18.
王珍 《考试周刊》2009,(50):83-84
数形结合是每年高考常考查的重要数学思想之一,形是数的直观表现,数是形的精确反映。以数助形,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数解形,可把复杂图形中的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来处理。深刻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并合理应用,可以较好地优化解题思路。本文通过几个典型例子说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既可以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也可以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要想灵活的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指导解题,除了要准确理解数学概念、运算的几何意义和曲线的代数特征外,还必须熟悉数学问题中数形结合的一些基本形式,使解题思维迅速奔向数形结合的通道,实现数形的转化.本文着重说明借助几何直观性解决与数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解法.1 .斜率型过A(x1,y1)、B(x2 ,y2 ) (x1≠x2 )两点的直线斜率是y2 -y1x2 -x1,因此涉及此类比值的问题,可考虑转化为直线斜率来求解.例1 已…  相似文献   

20.
谈应用数形结合时的等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利用数形结合可将代数与几何相互迁移.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数与形之间的迁移,多为观察或构造,有时并未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故而就可能会造成数形不等价,从而就会造成错觉性的解题失误或片面性的疏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