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殿试卷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4,(4):F002-F002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始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成为定制。清代自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起,殿试每三年一次,但具体时间、地点屡有改易。乾隆年间规定,大比之年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殿试地点也确定在保和殿内。清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  相似文献   

2.
吴文区,云南东川府会泽县人氏,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被选定为拟备知县. 薛铬恕,云南临安府建水县人氏.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被选定为拟备知县. 董兆,云南临安府宁州人氏.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被选定为拟备知县.  相似文献   

3.
《新纂云南通志》是民国年间编纂成书的唯一一部云南省志。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志舟)组建云南通志馆,延聘著名学者周钟徽为馆长,主持编纂工作。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周钟徽调任要职,于是聘请赵式铭继任馆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成立新纂云南通志审定委员会,聘请秦光玉为主任委员,常务委员梁之相,审定委员有张华澜、缪尔纾、姜寅清、方国瑜、于乃义等。经十八个春秋的惨淡经营,成书二百六十六卷,定名《新纂云南通志》付梓刊印。  相似文献   

4.
清代末年,针对云南缺少儒家经史典籍的状况,云南把清代中叶设立于昆明的云南书局改称为云南官书局。本文拟对云南官书局成立的背景、沿革、所刊书籍及其特点和历史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代末年,针对云南缺少儒家经史典籍的状况,云南把清代中叶设立于昆明的"云南书局"改称为"云南官书局"。本文拟对云南官书局成立的背景、沿革、所刊书籍及其特点和历史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大型丛书。每当谈到这部丛书时,少不了要提及它的编纂时间。编纂此丛书的时间,有多至四种说法: 一、清乾隆三十年“清乾隆三十年救辑。”(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1)》P962) 二、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73年)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更加确定了。”(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史略》)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也是采用这四部的分法。”(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学》) “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时,进一步确定了‘四部’分类法,使其完备。”(白国应《图书分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通过发生大观园中一个悲剧的故事为中心,描写了18世纪的清代后期广阔的社会背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而且正在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而保存在上海博物馆的豫园主人潘允端的<玉华堂兴居记>(俗称<玉华堂日记>,却是一部真实的、珍贵的历史原始资料.它记录了发生在四百多年前的上海豫园中潘允端最后16年(起自万历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586-1601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付海龙 《湖北档案》2022,(10):21-23
<正>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以辉煌灿烂的商代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目前所见记载“盘龙城”最早的史书为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的《黄陂县志》,之后清代、民国各个版本的《黄陂县志》也都有相关记载。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刊印的《张氏宗谱》记载了张氏家族从宋元之际迁居盘龙城并世代繁衍生息,此时荒废后的商代盘龙城已成为各姓家族的田地和坟地。由此推测,盘龙城的得名在宋元之际,至于其在商代的原名尚未可知。  相似文献   

9.
改琦,字伯蕴,号香白,又号攻芗,一作七香,别号玉壶外史.生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卒于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是清代著名回族画家.善画人物,尤工仕女,亦画花卉、兰竹,落墨洁净,设色妍雅,在清代画坛上,堪称一派.  相似文献   

10.
《档案与史学》2005,(2):24-25
清代阿拉善霍硕特旗札萨克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提供)阿拉善霍硕特旗档寨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系统的清代蒙古札萨克衙门档案。此印由康熙帝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赐予该旗首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经绝版,世界仅存一部,今存日本东洋文库的《程乡县志》,系自明代嘉靖辛丑岁(公元1541年)知县陈应奎,教谕赖存业纂修以来,五易其稿,至清代康熙辛末三十年(公元1691年)知县刘广聪编修的刻本。现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王洁玉、林子雄,梅县剑英图书馆程志远、谢维怀还原  相似文献   

12.
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京师户部、工部鼓铸制钱需铜主要由江苏、浙江等八省办解产自东洋的"洋铜"。雍正年间,"洋铜"减少,云南出产的滇铜产量则因政策调整特别是"东川归滇"而大幅增长,京师鼓铸用铜需求与云南地方政府为解决产量增长造成滇铜壅积的需要相契合,滇铜发展迎来契机。京师鼓铸使用滇铜数量不断扩大,从运赴汉口供办铜诸省采买,发展到"三省采买滇铜,五省采办洋铜",再到代京局"铸钱运京","铸钱运陕"。乾隆朝"洋铜"进一步减少,京局鼓铸用铜数量亦减,并由"滇洋各半"到全部使用滇铜,以及额外增加170.4万斤滇铜运京,每百斤加耗铜8斤,带余铜3斤,共计633.144万斤,确定为每年运京供铸定额,自乾隆五年(1740)始,持续百余年。此即所谓"滇铜京运",历经近10年不断调整和发展后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3.
《长春日报》对如今的人们并不陌生,而照片上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创刊出版、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这张清代末年《长春日报》,却少有人知。  相似文献   

14.
景泰蓝原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铜釉结合的独特工艺品.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曾盛行于欧洲和西亚的部分帝国,公元13世纪由阿拉伯传人中土,并迅速得到了历代帝王宫廷的喜爱. 公元1450年~1457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明代景泰年间,在当时当权者,明代宗朱祁钰的倡导下,掐丝珐琅工艺被发扬光大,因其主要色调为蓝色且又在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  相似文献   

15.
清代救荒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又尚待开垦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研究清代顺治元年(1644)至道光十九年(1839)的荒政(文中所称"清代"均指上述时期)。一、清代灾荒概述 (一)清代灾荒的发生数量、分布及发展趋势清代是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关于灾荒数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5月,在东营区原油郭乡党委、乡政府文化站的协助下,东营区档案馆征集收藏了刘营村退休干部刘培英同志收藏的皇帝嘉封档案——《奉天诰命》圣旨。《奉天诰命》圣旨源于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二十六日,受道光皇帝旨意,为山东省乐安县(现广饶)北隋村(今属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东隋村)隋藏珠之父母加封三级之命令。《奉天诰命》系当代的  相似文献   

17.
将多种内容和形式不同的书,加以编辑或整理,成为一部书,并另取一个书名的就叫丛书。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俞鼎孙、俞经弟兄二人所辑的《儒学警悟》。他们搜集了《石林燕语辨》、《演繁露》、《嬾真子录》、《扪虱新语》(上下),《萤雪集说》和《考古编》七部书编辑而成。但这部书流传很少,清代光绪年间才发现明抄本,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才由陶湘刊行。在这部书未发现以前,考证丛书源流的都以宋咸淳癸酉(公元1273年)左  相似文献   

18.
万松书院景区在历时一年的重建工程后,于2002年10月1日建成并对游人开放。景区东起万松岭路,南到于子三墓山脊,西达孔家山山脊,北至将台山脚,占地面积5747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时称“报恩寺”。据《武林梵志》卷三记载:“报恩寺,唐贞元间建,在万松岭西,内有舞凤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万松岭地名源自于唐代白居易之诗“万株松树青山上”。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报恩寺旧址的基础上,首次改建成书院,并塑孔子及四弟子像(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 ,通过发生大观园中一个悲剧的故事为中心 ,描写了 18世纪的清代后期广阔的社会背境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而且正在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而保存在上海博物馆的豫园主人潘允端的《玉华堂兴居记》(俗称《玉华堂日记》,却是一部真实的、珍贵的历史原始资料。它记录了发生在四百多年前的上海豫园中潘允端最后 16年 (起自万历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 1586— 16 0 1年 )的生活。尽管《日记》只是一部流水帐般的大事记 ,很多事情交代不清、语焉不详 ,更无曲折缠绵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 ;但综观十六年的日记 ,涉及潘氏亲身参与…  相似文献   

20.
六月下旬,桃江县志办在采访考证有近百年历史的浮邱山乡大水洞村“四知”小学时,偶尔在村民杨颂章家发现了其祖父即“四知”小学创始人杨润湘的一张尘封百年的毕业文凭。经考证,毕业文凭颁发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距今正好一百年。百年前的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酝酿已久的大事,即清政府接受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湖总督张之洞等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