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招生工作中的考生志愿“碰车”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问题,它直接反映出中学教育的质量,影响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牵扯着千千万万个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心。近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些院校、专业考生填报踊跃,门庭若市,有些院校、专业却门可罗雀,难以录满,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对江西大学1989年招收的1088名学生志愿进行了调查,从中看到: 考生志愿明显向经济实用类专业倾斜江西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性院校,89级1088名新生中,本科生745名,按志愿录取率56.6%,其中第一志愿的240人,也就是说,有43.3%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福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总结会议披露:1990年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出现了质量回升的好势头。 质量回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生报考师范院校志愿的较多,师范院校按志愿录取新生的比例较往年高,尤其是第一志愿的考生较多。二是新生的素质有  相似文献   

3.
考生填报的升学志愿,是招生学校录取新生和招生部门调配档案的重要依据。学校录取新生时,根据考生所填报的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取。因此,考生的志愿与填报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合理,又要领会“全面”、“择优”的深刻含义。从这些年的经验看,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定位自己扬长避短作为考生首先应对自己的竞争实力,即德智体诸方面的综合情况作一个恰当的估计,并参照本地、本校的升学情况,预测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然后再根据学校的招生条件和要求,结合自己的志趣、爱好、性格特点、特…  相似文献   

4.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地质类大学经常静静地站在历史的沉思中.脱离于人们的视线外。由于地质类院校的特殊性和艰苦性.地质类院校很长一段时间成了高考考生们回避的“冷门”。但是,近几年来地质类院校逐渐“升温”.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该校2003年在全国30个省市共录取本科新生2200人.第一志愿考生2058人.占了新生总数的93.5%(而2002年第一志愿考生占新生总数的百分比为74.7%,2001年是67.6%),  相似文献   

5.
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招生制度和办法不断完善。同去年相比,今年的招生工作又有一些新的规定:按学校和系科填报志愿;考生多的省、市、自治区应实行预选;提高外语考试的计分比例等。这些规定都是从有利于选拔人才出发,在总结三年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一、按校系填报志愿考生按照学校和系科填报志愿,是一项较大的改进措施。以前,考生都是按学校、专业填报志愿的。如一九七七年文科某考生的志愿是:重点院校第一志愿为北京大学,其中两项志愿分别为文学专业和世界历史专业。入学后,就直接到所报专业学习。按照今年的新规定,这个考生的志愿应填写成:重点院校第一志愿仍为北京大学,其中两个系科志愿分别为中国语言  相似文献   

6.
高考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选择范围、减少了高分考生落榜的数量、避免了高校生源不平衡现象,但还存在难以落实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存在一定的考生被退档风险、专业选择矛盾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和高校两大主体的自主选择权无法落实.基于教育公平的原则,平行志愿的发展方向应是实行“平行志愿、多校录取、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7.
煤炭高校的招生来源计划应当反映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对煤炭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同时也关系到煤炭高校录取新生的质量和煤炭矿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自一九七八年以来,普通煤炭高校招生来源计划主要是根据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和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方针这一原则编制的。并力求使招生来源计划与毕业生去向适当结合起来,择优录取,促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招生考试工作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 ,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三个有助于”为新形势下的招生考试工作指明了方向。那么 ,怎样才能在招生考试工作中做到“三个有助于”呢 ?笔者作为多年在县区招办直接从事高考考务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 ,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一、指导考生正确、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 ,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填报高考志愿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充分保护了考生的合法权益 ,让考生…  相似文献   

9.
如何科学、正确地填报志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报高考志愿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填报志愿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充分保护考生的合法权益,让考生根据本人的志向、个性、兴趣选择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高考志愿也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使高校了解考生的兴趣、志向和专业倾向,做到有的放矢地选拔人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志愿的选择和填报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实现心中理想和高校能否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然而,不少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其一,贪名求高,盲目从众、攀比,不切实际地随意拔高,赶“热门”、挤“名牌”;其二,升学优先,降格以求,不顾志趣…  相似文献   

10.
1.填报志愿就是签“大学录取协议”吗? 答:考生所填报的高考志愿既是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办投档的重要依据,又是招生院校录取新生的必要条件。现在各地一般所有批次的院校全部以考生统一填报的志愿(含征集志愿)为录取依据,省级招办按考生填报的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没有按省级招办统一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填报志愿的考生,不可能被院校录取。在招生政策范围内,只有考生与院校双方都同意的选择,才会圆满实现。因此,填报高考志愿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考生与院校之间按招生规则进行双向选择所签署的“大学录取协议”。  相似文献   

11.
《教师博览》2008,(7):18-18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是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然而此时。很多考生因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将来盲目择业。专家指出。填报志愿前,考生应从六个方面弄清自己的“职业目标”。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倾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向西部流动。考生在志愿填报时选择一些看似冷门的远景专业,不仅可以在分数上“占便宜”,而且在就业上更是“薪薪向荣”。那么,对于有意到西部发展的考生,以下五个专业应该引起你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招生考试通讯》2014,(12):22-23
平行志愿是指考生填报的同一录取批次同一投档时间段中的多个院校志愿,它体现了志愿之间的并列结构关系。在实施平行志愿的录取批次中,考生可按自己认定的顺序填报多个院校志愿,如A、B、C、D、E志愿等、在投档时,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即将考生按高考分数(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然后按此排序依次检索每名考生填报的该批次的院校志愿——如果考生符合A志愿院校的投档分数.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今年首次将高考志愿填报栏中的“调剂志愿”取消,同时为考生安排三次志愿补报机会,以更好地解决志愿撞车问题。以往考生报了调剂志愿又不去的现象较多,这不仅造成了“志愿浪费”,而且加大了高招工作压力。江西省今年采取及时公布各批次缺额院校名单及人数的方法来代替“志愿调剂”。7月16日至17日,江西省高招办将从高招现场发出第一次补报信息,向考生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一本院校和人数,落选考生可通过电脑上网补报一本志愿;7月23日至24日,将公布缺额的二本院校和人数,考生仍可通过上网补报二本志愿;8月16日至9月19日,落选考生则可直…  相似文献   

15.
《招生考试通讯》2008,(6):11-11
话题四: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服从志愿对录取有什么影响?”“我到底是填服从志愿好呢,还是不填服从志愿好?”由于服从志愿对考生填报志愿和录取有很大影响,现在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服从志愿”。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考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在填报志愿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曾接触过一些因心理因素导致志愿填报失误的考生。本文将从“保守”、“激进”、“侥幸”三个方面来谈谈志愿填报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高校录取新生不报到的原因包括考生及家长对高校及专业的认识非常肤浅、片面强调上线率和升学率等多个方面,为此,必须采取为考生提供全面、准确的招生信息、正确处理高考志愿的严肃性与灵活性、适当放宽高校之间转学、高校内部转专业政策等措施,切实解决高校录取新生不报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招生考试通讯》2006,(1):I0001-I0001
对于众多具有实力的考生来说.明确认识“211工程”院校与“985工程”院校.对填报志愿具有重要的意义。“211工程”院校与“985工程”院校是我国高校办学的两个标志,掌握这两类院校的划分.能够帮助考生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近日表示,鼓励各省市采取“平行志愿”投档,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努力降低新生报到流失率。不料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在部分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大学校长之间引发争议,赞成和反对的态度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0.
造成普通高校新生录取不报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招生政策上的原因、考生志愿填报不当的原因、录取体制及办法不够完善的原因、招生院校本身条件好坏的原因等等。现在,随着社会上“名牌效应”、“热门专业效应”、“高层次学历效应”的升温,录取不报到的人数也许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