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技术类公共品供给的等次分析与供给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依据公共财政学关于公共品的分类方法,针对我国当前农业技术类公共品的供需特点,分析了农业技术类公共品的等次划分和等次转化的依据,提出了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政策措施,并对供给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物品由于其独特的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农村的公共品消费更是如此,它的严重缺乏,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作了实证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因素———博弈结构的制度性框架、激励机制和社会偏好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在已有文献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梳理了三大因素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内在机制。在综述相关行为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度量社会偏好、如何检验社会偏好和惩罚机制改善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程度的实验设置。  相似文献   

4.
城乡和谐发展与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杰 《软科学》2007,21(5):91-93
城乡能否实现和谐发展,对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城乡和谐发展,从而影响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突出问题。认为进行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和制度的改革、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分税制体制实施以来,财政分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地方公共品的供给,并对影响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因素作了分析,就解决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公共品的供给使用中存在的数量不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搞好公共品供给和使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地区减贫转向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贫困易发高发的地区。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探讨该地区减贫转向特征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流域地区发展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基于发展地理学视角,构建了面向流域减贫与发展的“五位一体”地理资本体系及其空间整合分析框架。在界定黄河上游地区范围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区的减贫转向与发展问题。研究发现:黄河上游地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20年后将实现减贫转向;地理资本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高于黄河流域(0.078)和全国平均水平(0.067),但仍受城乡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贸易依存度、专利密度和技术市场水平较弱等方面的制约;该地区与黄河流域和全国比较发展差距在缩小,呈现区域收敛趋势,但欠发达的格局没有改变。在减贫转向和区域收敛的背景下,综合集成构建了该地区可持续减贫及由传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4,(1)
围绕"外在的公共政策如何与个体内在的社会偏好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公共品自愿供给"这一问题,在公共品自愿供给机制研究的经济学理论脉络的基础上,通过近年关于社会偏好的博弈实验、自然和田野实验等跨学科研究在公共政策设计中的最新应用和前沿动向来对此进行解答,发现制定公共政策的情境、缺少有效信息、个体异质性均会影响合作的形成,而增强个体自主性则会改善公共政策对于社会偏好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减贫之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贫困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减贫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县城经济发展中,中心城镇的公共产品供给和中心城镇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关系,一方面,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会促进城镇扩散效应的发挥;另一方面,城镇扩散效应的大小又反过来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中心治理是坚持政府为指导的原则下,推动各主体相互合作、共同竞争以及互相监督,形成相互制约的治理模式。文章分析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多中心治理探讨相关对策,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随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民族文物应运而生,保留下来逐渐成为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高校是教师、学生等高素质人群的汇集地,民族地区高校矗立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域里,为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力度,于高校中开展博物馆建设是重要途径,如此有利于民族文物的保护,增加文物价值。本文将对民族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民族文物保护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经过近30年的发展,稳定和凝聚地区人才,在地区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地区人才队伍的壮大发展,人才成长与能力提升成为当前绩效评价和政策支持的热点。本文以地区科学基金主要资助的10个地区中的代表性高校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规模、成长规律等角度系统分析地区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问题。研究发现地区科学基金对于地区人才队伍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对地区人才科研能力成长的提升作用不显著。本文从人才成长角度分析认为地区科学基金的限项规定具有统计规律的合理性,并结合人才系列项目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对地区科学基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民族贸易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泳兴 《科技与管理》2009,11(5):18-20,29
民族贸易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商贸形式,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西部民族地区民族贸易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互动影响入手,针对如何协调民族贸易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结合学术界现有的观点,分析了"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内涵,并论述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民族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张建清  卜学欢 《软科学》2016,(10):43-48
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本三维要素(健康、教育和工作经验)对中国农村与城镇居民贫困的影响及差异。结果发现:2000~2006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但中国城镇贫困发生率却在上升;基于收入增长的视角,健康、教育和工作经验的提高,都有利于农村、城镇居民增收,但不同要素的减贫成效存在差异;基于收入差距缩小的视角,教育和工作经验都有缩小农村贫困、非贫困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健康的系数差检验却不显著,而对于城镇居民,只有教育才具有缩小城镇贫困、非贫困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四川连片特困地区32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减贫成效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文化素质、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采用态度、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等对科技减贫成效影响较大。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不显著,但女性在科技减贫上效果好于男性,科技减贫成效有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为更好地提高连片特困地区科技服务减贫成效,本文提出开展地区教育扶贫,增强农民自身素质;重构"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农户"五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创新思路,高效整合利用创业教育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赶超式发展。因此,探索学校所提供的创业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创业意愿的效果,并对民族院校创业教育资源投入与创业教育成效进行实证研究,将对创业教育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内蒙古地区生态移民工作的实际,阐述了生态移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谈了如何处理和解决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湘西自治州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多民族的特点交织在一起,使其区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吉首大学作为该地区的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而中小学校又是民族民间文化活性传承的主体,由此可见,高校与中小学的连接不可避免。这种连接的依托主题必然是高校图书馆,建立共建共享合作的长效机制,利用高校馆藏优势提升其传承活动水平,最终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