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例]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落花生》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2.
听说周益民老师执教的班级读书会要讨论《小王子》,暗暗有些为他担心:一部对很多成人而言都有理解难度的作品,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能否顺利接受?但是,60分钟的课听下来,疑云散尽,感动后的心像蓝天般澄明。  相似文献   

3.
[课例片断]师:读了《落花生》后,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小明:第一小节中作者说:“买种、翻地、浇水、播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来说,把种子种下去,就应该有收获,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呢?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帮他解决呢?(全班有几个同学陆续举手了)师:(指其中的一个学生)你说说看。生1:这块地本来是块空地,长满了杂草,杂草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所以土地并不肥沃,花生能有收获,出乎“我”的意料。(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示意另外两名学生继续补充)生2:文中的“没过几个月”说明花生种下去的时间并不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有收获,“我们”根本没想到。生3:我爷爷住在农村,我知道一般种子种下去之后,还要施肥、除草、灭虫,最后才能收获,而这些作者都没有写,说明他们把花生种下去后就没有管理,最后能有收获确实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在默默地倾听,师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然后转向小明)师:听了刚才三位同学的回答,你明白这里为什么用“居然”了吗?(小明点了点头,坐下了)[反思]从表面上看,以上教学过程似乎无懈可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对话中有序进行的。生生合...  相似文献   

4.
[课例]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落花生》的一个片段: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小明:作者在第1小节中说:“买种,翻地,浇水,播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说来,把种子种下去,就应该有收获,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呢?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帮他解决呢?(全班有几个学生陆续举手了)师:(指名其中的一个学生)你说说看。生:这块地本来是块空地,长满了杂草,杂草把地里的营  相似文献   

5.
在我校组织开展的"常规教学大比武"教学竞赛中,我们上了一节《我国的宗教政策》展示课,"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赛前,我们设想,只要恰当地处理知识点和素材,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把握好节奏和气氛,课后紧跟检测练习,加上我们多年的功底,这节公开课可以让评委老师喜欢。然而,最终结果却不尽人意。我们先来看看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两课”灌输是在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该文探讨了“两课”灌输过程中存在的总是,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其中重点论述了如何克服灌而不进。增强“两课”灌输实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通常只有几个优等生回答,其余的学生当“听众”,这样长期下去,对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8.
张燕 《湖北教育》2005,(10):28-29
一、情感,令课堂如此美好神圣 1.情,令课堂绿意葱茏 在处处洋溢着“情”的语文课堂上,美的发现是这样的透彻、丰盈,师生激情飞扬,“情”为孩子们营造出了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请看周益民老师的课例——《白鹭》。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通常只有几个优等生回答,其余的学生当听众,这样长期下去,对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很不利的。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88-89练一练,题目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点评:如果简单地讲,这个教例其实就是给课文三个故事加了三个小标题。就这么简单,应该搞得这么复杂吗?其实教者是有意这么做的。我们从许多教例中发现,支老师的一个教学行为,总能够在得到直接成果的同时,还能得到许多“附加值”。  相似文献   

11.
12.
黄镇奎 《广西教育》2005,(7A):50-50
一、说教材 《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说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表达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社会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3.
点评:这一教例说是解句,其实是研究了“拿”“背”“带”“冒”“攀”“冲”这几个动词。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13日,我有幸聆听了金明东老师执教的《一只小鸟》,他的教学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教学态度严谨,令与会者叹服。  相似文献   

15.
【背景】 2008年5月5日,D老师执教了一节组内研究课,国标苏教版六下教材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曾经听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最后一课》,其间一位在课前、课上都表现得很调皮的男生主动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最后一课》,课文里面却说‘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这跟题目是矛盾的……"这一问中蕴含着这位学生稚嫩的逻辑推理——"语法课、习字  相似文献   

17.
【背景】 2008年5月5日,D老师执教了一节组内研究课,国标苏教版六下教材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教深了,不仅课时吃紧,还会混淆了与精  相似文献   

19.
一注四错辨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必修本)《现代文选读·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周正逵主编·2000年6月第1版)有一篇精读课文《说“后生可畏”》,这篇课文的第94页有一个注释②[清新庚开府(信),俊逸鲍参军(照)],其释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刊登了我的一个课例<我让学生当了回诗人>,有幸的是该文能得到邓彤老师的重视,在对我的这个课例做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在学术探讨气氛不甚浓厚的今天,这非常难得.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自己当时设计与教学<纸船>的情况做一点说明,有些想法与邓老师的观点不尽相同,就当作是对邓老师探讨建议的回应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