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包括下列几个主要组成部份: 民族学的对象,说明研究哪些人们共同体; 民族学的体系,说明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哪些方面; 民族学的方法论,说明如何研究民族; 民族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研究民族学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共同利用研究成果。以上几个必要的组成部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能割裂。本文拟谈谈民族学的对象。民族学的对象无疑是:世界上当前的和历史上的民族及其形成以前的人们共同体。但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民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民族的概念和民族问题的产生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统一体 ,它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共同体 ,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民族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差异是一种随民族的产生而形成的社会现象 ,不同的民族是根据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等社会因素划分的。有民族差异存…  相似文献   

3.
吐尔贡·阿勒玛斯在其《维吾尔人》、《匈奴简史》和《维吾尔古代文学》几本书中,谈到了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并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了历史”。与此同时,在历史著作中常常遇到的“人种”、“种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等观念上,也说了一系列话。这些概念早已解释明确,得到解决。吐尔贡·阿勒玛斯未能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弄明白这些概念,而是混淆了这些概念,或者企图曲解这些概念。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申这些概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族史诗,这是中外学者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他这里提出的“民族史诗”,主要是指在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上,以叙述古代民族的始祖以及在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英雄人物的业绩,反映与古代民族形成有关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叙事性长诗,人们通称为英雄史诗。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仕》。这史诗早在两河流域  相似文献   

5.
安德森写的《想象的共同体》,早已成为nationalism理论经典,受到了台湾和大陆学界的热捧。但是na-tion一词翻译大有问题,原本nation涵盖了中文"民族","国族"两重意义,单纯译为"民族"不妥。从分析这一误译出发,作者指出《想象的共同体》一书的论述逻辑有将欧洲历史经验泛化的嫌疑,nationalism论述包含语音中心主义不适于中国语言文化,nationalism中的宗教因素和殖民地流动因素在中国历史文化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6.
民族学     
《河北自学考试》2014,(6):66-66
专业解读 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专业,是于19世纪中叶在欧美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民族学是以民族或族群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分布和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分布、关系,以及各个民族共同体的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征等。民族学在部分地区或国家的学术界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实地调查或田野调查工作,并广泛利用历史、考古、语言、社会地理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7.
许多中文专业的自学者说,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课程学起来较容易,《美学原理》等理论书却令人头疼。《美学原理》是中文课程中最为深奥、抽象的理论学科,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自学者的学习难度。就如对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美学的基本问题,几千年来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大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按说历史发展到当代,人们站在众多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应该有统一意见了,但中国当代美学家仍然就这个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的观点,可见“美是难的”,学好《美学原理》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找到《美学原理》的解读之径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针对李步云先生在《法律意识的本原》一文中提出的“法是第一性,法律意识是第二性”的观点,进行了逻辑和理论上的商榷。同时,作者在探究法和法律意识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内在的规律性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9.
《经济问题探索》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发表了王永江、杜一二同志的题为《马克思是如何论述竞争理论的》(以下简称《竞争》)一文。文章比较全面地引证和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竞争的理论,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对文中提出的“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规律”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提出来与王、杜二同志商榷。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竞争是规律,更没有讲过“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规律”的观点。就《竞争》一文所引的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也得不出作者的这个结论。以下就《竞争》一文的引语来分析:“在一种商品与只应耗费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表现为竞争的外部强制……”显然  相似文献   

10.
聂红萍 《济南大学学报》2008,18(1):F0003-F00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对各民族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研究业已成为学术领域中的显学。其中,针对蒙古族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但对构成整体蒙古族的众多蒙古部落的研究却相对滞后,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专著。《阿拉善蒙古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月)一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该书的作者是济南大学的梁丽霞副教授,民族学博士。  相似文献   

11.
对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来说,《哀牢传》也是一篇很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哀牢归汉的根本动机可能是为了借助汉朝政府的赏赐与封号强化哀牢人的民族认同,保持哀牢民族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从民族交往需要来看,民族统一需要对异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哀牢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汉朝政府的民族统一在民族学的沟通手段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契合,因此,民族志也就必然会成为解决民族统一的最佳沟通手段。《哀牢传》的诞生就是民族交往历史耦合的需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以来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探讨的摘述(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 (一)黎澍在《论历史创造者及其他》一文中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提法,提出了新议。 (1)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说法,起源于苏联哲学家普·尤金、巴·伯纳丁对《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中某些观点的引申和附会。“现在细看起来,关于这个学说的这一类说明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提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显然认为所有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且每次强调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列宁说:“人们  相似文献   

13.
“华夷”五方格局论之历史渊源与蜕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民族地理研究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研究领域涉及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出现的各个民族以及民族共同体的起源与地域分布、各主要民族的迁徙与促使这种迁徙的原因、民族关系与演变趋势等。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现代民族学有着较大的区别 ,现代民族学 (或称文化人类学 )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实地调查 ,而民族史及民族地理的研究则主要依赖文献资料。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数量浩繁且沿续性极强的文献资料 ,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但我们必须看到 ,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民族学 (E…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问题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古代哲学是“知识总汇”,近代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哲学对象上所引起的革命。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果真是这样进行的吗?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并与持上述观点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史在古代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处理民族问题作了原则的叙述,对我们进行古代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我以为在涉及古代民族关系问题上应有两个观点:一是历史的观点,即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另一点是现实的观点,就是有利于“在共产党领导下,联合与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建立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并“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6.
和归纳论证相反,所谓“演绎”,就是指用一般原理做论据来证明特殊事实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人们常常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作为依据,推演出自己的观点,这也就是演绎论证.这里引用一段文字来说明:“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革命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开头“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一句,就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如何推出的呢?是依据列宁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话是普遍原理,也可以说是已经证实了的公理,因此,它就能证明作者的观点是成立的.演绎论证  相似文献   

17.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界和史学界过去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遗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以来,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民族学或民族民俗学研究就似乎是指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民俗研究,汉族成为例外。所以,尽管有关汉族的历史、汉族风俗的书籍、研究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系统地对汉族的历史,尤其是对汉族风俗史进行研究的作寥寥无几。而由徐杰舜、周耀明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族风俗化史纲》(以下简称《史纲》)就是一  相似文献   

19.
杨安林 《广东教育》2004,(10):55-55
对贵刊今年第6期《平面植树问题的新见解》一文中的有关问题,笔者提出一点商榷的看法。原文言:人们在解决平面植树的数学问题上,常犯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即将“植株”与“植被”的求解法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植株的求法是:种的棵数=每行棵数×行数;植被的求法是:种的块数=总面积÷每块所占面积。作者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其用以证明观点的实例和解法却同样犯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原文举例说:一长方形果园长60米,宽42米,种上果树,行距3米,株距2米,问这个果园共种有果树多少棵?文章否定了(60×42)÷(3×2)=420(棵)的解法,列出了所谓“符合实…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8,(19):35-35
王鉴、李录琴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上撰文说,课堂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的理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是人们对传统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点。“与学生合作的课堂”、“以每一位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润泽的课堂”等观点都为把课堂理解为学习型共同体打下了基础。课堂既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又是一个微观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