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嵇康与其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为研究对象,将视角置于对嵇康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从《声无哀乐论》创作的重要背景入手,揭示在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痛苦、矛盾与转化。通过这种转化的实现,阐述笔者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屡次出现的被后世称为"诡辩"观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魏晋是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无疑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把音乐从封建政治功利中剥离出来,使音乐得以变得纯粹。在其著作《声无哀乐论》中通过辩论详细定义了声和音并深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与构成以及功能。他的音乐理论是对当时主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动,两种美学思想既对立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声无哀乐论》完整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层层推进的八个回合的辩难,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一系列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其核心观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两篇乐论是关于人心与音乐关系的探讨,体现出其音乐审美追求。但由于政治高压和创作目的的不同,出现了部分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有着追求"自然"的共同点,但对于儒家礼乐和郑声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源是由于嵇康近道而阮籍近儒。  相似文献   

9.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是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而有"和"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在《声无哀乐论》中,他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  相似文献   

10.
嵇康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以及音乐的功能等诸多问题。《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不但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它不仅像征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法则,更是各家音乐思想的出发点、立足点。在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思想中,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这个本质就是“和”。嵇康对于“和”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他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以及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开放自由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文人音乐家,他们借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嵇康正是我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其音乐著作《声无哀乐论》被誉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本论文以美学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其主要的论断,进而揭示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他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时代的政治环境、哲学基础、时代艺术成果和作者本人的音乐修养是作品主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16.
就音乐的本质而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爱德华一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一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都可视为自律论音乐美学名著。自律论是年口他律论相对应的一种音乐美学名词,自律论认为制约音乐的规律年口法则在音乐自身,音乐不涉及外来的东西,音乐由自身所决定。他律论美学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年口规律是来自音乐之外的。  相似文献   

17.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和”为美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和”美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8.
魏、蜀、吴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使各族人民的音乐文化不断融合起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乐人和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这一时期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他的论文《声无哀乐论》阐述了一些根本的音乐美学问题,讨论了音乐与生活、与哀乐、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介绍嵇康本人、《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声无哀乐论》中存在的理论矛盾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分析了《声无哀乐论》首答和末答中嵇康自然的音乐本体论及其不能实现的儒家政治理想.对比了嵇康理论核心——音乐自律论与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异同,指出嵇康音乐本体论之得失,并且论述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20.
魏晋六朝时期是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魏晋人士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实践了老庄的思想,其中,嵇康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嵇康的整个思想中贯穿着一种超自然的精神,作为唯心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嵇康的音乐思想是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出发的,并因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其音乐思想也存在着矛盾性。《声无哀乐论》是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