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去年,新闻出版报发过一篇争鸣文章:《读者不是上帝》,今年又见第五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与之立论相同的文章:《“读者是上帝”质疑》。前文将我国出版界一度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书刊市场一再泛起的“黄潮”,归咎于“读者是上帝”这句口号;后文通过逻辑演绎对这句口号提出了质疑,其要点是:1、“读者”这个概念涵盖了国内外、敌我友所有受众,他们相互存在着立场、信仰、观点、觉悟、素养、爱好、情趣的种种差异;2、称“读者是上帝”,意味着对一切读者的一切愿望、意见和要求都要依从和迎合;3、结论:这句口号有悖  相似文献   

2.
三、四月的北京,春光灿烂,但隔几日就有风沙光顾,劈头盖脸的尘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便。如果说三月份爆出的涉及使用“苏丹红1号”的产品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那市面上几百本伪书假书的流通,则严重侵害了读者的文化消费权益,是社会中的不和谐声音。遏止伪书假书的流通,保护读者的文化消费权益成为今年“3·15”的一个新主题。本期的资讯快递的“3·15”报道是两则民营书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消息,只是希望以后无论是伪书还是盗版书在中国能够少一些,使“3·15”成为消费者欢庆的节日,而不是一桩桩伤害消费者的触目惊心的事件曝光及相关管理机构的事后惩罚。  相似文献   

3.
读者是出版界的上帝,然而在当今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中,那种藐视读者,不认真研究读者的阅读走向和消费需求的行为还是十分严重的。如将"注水书"、冒名顶替国外排行榜的假书、高定价低价  相似文献   

4.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5.
从一幅图片谈报纸宣传以人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人民群众、读者视作报纸的上帝,向“笔头”和镜头倾注真挚的情感,让关爱成为新闻中最温暖的词汇。[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读者第一”应该是图书馆的永恒信条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图书馆界有学者提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理念应从传统的“读者第一”转变到“图书馆员第一”的观点提出质疑,以同样称自己的服务对象为“上帝”(第一)的交通运输和商业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无论是以“图书馆员第一”取代“读者第一”还是二个“第一”并存或是“有主次和侧重之分的二个第一”等“新”理念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将会混淆视听,造成理论上的混乱,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不良的后果,认为“读者第一”(读者是上帝)永远是我们图书馆赖于生存的信条。  相似文献   

7.
改进高校图书馆期刊外借管理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期刊管理工作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不能适应形势要求。“读者是上帝”已广为共识。因此,冲破陈旧观念,开拓新的途径,发挥主观能动性竭力满足“上帝”的要求,势在必行。实践证明“期刊短期外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  相似文献   

9.
“读者是上帝”似乎也是期刊编辑界的“祖训”,一个毋需证明的公理.然而,当期刊竞争愈演愈烈,众编辑以愈来愈高涨的热情追随上帝,而上帝们却愈来愈迷惑不满的时候,一个新的需要解答的问题便是:如果说读者是上帝,那么,编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李爽 《出版广角》2016,(24):21-23
“后真理时代”给出版界带来了幸运转折点,因为纸书会在这个电子读物满天飞的时代再次吸引年轻读者,而出版界如果能抓住这些年轻读者,就可能实现出版业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1.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读者需求”的别名。而“迎合”,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些报刊,尤其是充斥街头的不健康小报和刊物的一种倾向。因此,对“满足读者需求”作一点辨析,也许是有益的。读者需求,有正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读物是向读者进行思想教育的书,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版界必须加强这类图书的出版。所谓“加强”,决不可单纯地理解为“多出”。多出,是容易办到的,然而,要畅销就比较困难;要使之成为“双效书”就更难。何谓“双效书”?“双效书”是出版界的术语,是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的书。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读物有的可用行政手段来推销,必要时甚至可以用公款购买发给个人,印量往往是可  相似文献   

13.
报刊缺稿或征文时,常看到一些称读者为“上帝”的热情诚恳表态,表示热情服务欢迎赐稿。读者看到这些“征稿启事”和“敬告读者”实在可爱可亲,着实高兴,好像真的当了“上帝”似的马上投笔给报刊写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的大炒大捧,曾使“××没商量”“××族”、“潇洒×××”这些虚虚实实的词头红遍神州,如今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个报刊无处不“上帝”的新景观。笔者在饱尝过当“上帝”、陪“上帝”、“捧上帝”、读“上帝”的滋味之后,便不禁想发些感慨。 关于“上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有二:一是我国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二是指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平心而论,西方人为何要把消费者尊为上帝,一时还难以理论;但是咱们中国来说,把消费者比作神却总有一种不知哪码对哪码的味道,因为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神。所以,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美国的纽约城是世界图书出版界的发祥地.那么美国书展完全称得上是在发祥地中令人景仰的“清真寺圣殿”.美国书展已成为美国图书出版商和读者眼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贸易盛会。  相似文献   

16.
王守青 《出版参考》2007,(8S):21-21
从2004年开始,以“百家讲坛”讲座内容为蓝本的系列图书成为出版界的“风向标”,一个小小的电视栏目对出版界的拉动效应如此令人瞩目,不禁引发我们对普及读物如何更好“普及”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馆员与读者--现代图书馆事业的两大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读者被认为是图书馆工作的“上帝”和主体,从图书馆事业的目的和宗旨来说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近年来,在图书馆界时髦着这样一种观点:馆员才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和核心,离开了馆员,图书馆工作将陷于瘫痪和停滞,作为“上帝”的读者也将不复存在。上述两种观点相互对立,各有道理。文章试从馆员、读者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工作的现状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立牌·摘牌·摊牌李文乔报载,南京市新华书店——健康路、中山东路两个分店在读者对“水柜开架售书,出门验章验包”告示牌提出批评后,于今年“3.1了’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将告示牌同时摘下。读来意味深长,感慨万端。长期以来,新华书店出于扩大销售、提高“双效”之需...  相似文献   

19.
徐月高 《传媒》2015,(9):31-33
读者是报纸的“上帝”,报纸因读者“要读”的需求而生,由读者“爱读”的兴趣而存.行业报作为我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报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新兴媒体的全面崛起,提高其可读性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互联网深度介入的环境下,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电子化阅读正在兴起,阅读分众化、碎片化、快餐化已成定势,纸媒读者开始出现流失加剧的趋向.美国学者杰罗·费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指出:“当比较新的传媒出现的时候,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他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  相似文献   

20.
读者是上帝,这已成为编辑同人的共识。多年前曾流行过一幅漫画:数人在各自的画板上画上帝的像,各人画的上帝的像都是自己的翻版,大胡子的上帝也长大胡子,高鼻子的上帝也是高鼻子,甚至戴大礼帽的画出的上帝也戴着大礼帽。编辑在塑造上帝的时候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呢?读者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编辑的意志为转移,编辑必须实事求是地作调查研究,强化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强化对读者的教育和导向意识,满足读者的需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一、编辑应强化服务意识书刊出版的目的在于读者通过阅读,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一切书刊都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所用。读者是编辑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读者是书刊的上帝,失去了读者,编辑的一切劳动都将变成无效劳动,出版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谈不上做好编辑工作。因而编辑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读者服务,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编辑要做好读者调查,这既是我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前提。读者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以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几个方面来划分,不同的群体对书刊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按年龄可以划分为少年儿童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老年读者;按受教育程度可以划分为小学程度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