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界到实务界 ,都就此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本文旨在说明 :舆论监督是一种没有强制力的“软监督” ,对于各种具有权力性质的“硬监督” ,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舆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并不是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 ,而在于它在精神上、道义上的无形的影响。它没有任何强制作用 ,不能命令人们必须这样做、不许那样做 ,但是它却能够表达人心的向背 ,提供一定的价值观念、是非准则 ,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起到倡导和约束的效果。我们现在谈论舆论监督 ,通常是…  相似文献   

2.
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究竟有多大作用?马克思曾宣称: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恩格斯强调指出:世界历史——我们不再怀疑——就在于公众舆论。其他如圣西门、甚至对舆论十分挑剔和谨慎的黑格尔,也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深信不疑。在我国,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观舆论,知  相似文献   

3.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4,(10):46-47
在毛泽东著作中,"舆论"的概念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他作为政治家,重视的是通过做工作,使舆论在某个问题上一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毛泽东说,"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但是,这些正确的观点没有得到实现。即使为了教育落后的人们,传媒上也没有出现过先进的人们同落后的人们在观念方面的自由竞赛,人们只能从批判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被妖魔化的另一种意见。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和思维。  相似文献   

4.
张勇锋 《新闻前哨》2012,(9):101-102
现代社会,舆论的作用日益明显。舆论趋向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监督的力量。这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意识成为国民的牢固成见,公众的各项自由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人们公开的言行受到其他人的评价。马克思对舆论产生的这种无形的监督作用,有过多种比喻,其中"舆论陪审团"的喻证,出自马克思写的小册子《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他强调舆论在某些正式的场合对当事人或机构造成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1851-1852年,普鲁士政府制造了迫害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和成员的"科隆共产党人案件"。  相似文献   

5.
来永玲 《东南传播》2011,(11):43-45
当今社会,“图像拜物教”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它利用大众媒介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民俗风情以及宗教信仰,而且在社会的微观权力构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微观权力这张无形的网络在“图像拜物教”这张有形网络的映衬下进入可视的状态,大到人类社会,小到每个个体,都在这张网络中受到无形或者有形的规训。  相似文献   

6.
引导要得法     
当代社会,反映和引导舆论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是新闻传媒。如同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效率一样。新闻传播不能仅仅满足于导向正确,还要做到引导有方,引导有力,引导有效。 引导有方,就是说要千方百计寻找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方法。一般说来,舆论导向对人们的行为不具有强制的性质,它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保证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正确、科学、坚定的前提下,在宣传方式、风格、特色上应丰富多  相似文献   

7.
社会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特殊的监督作用。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它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基本相同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它是公众的意见、主张、观点的反映。舆论表达人心的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但是它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精神的、道义的力量,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舆论监督的定义,李瑞环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如今越来越受到党、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虽然新闻舆论作为社会大众的意见没有强制力,但它却是国家权力之外的一种协调社会的力量。舆论监督具有有别于国家监督的特殊性:一是公开。相关的人与事一经报道披露就处在光  相似文献   

9.
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功能之一。新闻传播机构不同于立法、司法或行政机构,它不能用法律、纪律或命令等强制手段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是,它又确实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甚至政府的重大决策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制约。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影响主要是通过揭示事  相似文献   

10.
张颖 《新闻前哨》2001,(9):38-39
马克思曾经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并形象地称之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法庭”。舆论监督虽不像司法监督具有强制力和约柬力,但在大众的心目中它是一种威慑力的监督。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一项神圣权利。 新闻工作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搞好舆论监督,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它包括: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事实意识、诉讼意识等。 一、责任意识 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一种代表人民利益的有效监督。要想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新闻…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曾经作为积极的力量对社会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从"孙志刚事件"开始,网络舆论日益被人们关注。然而,一些热点事件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后,网络舆论往往偏离了人们所期望的轨道,走向了极端。它以一种具有巨大破坏性力量的面目出现,形成网络舆论暴力,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视角,着重解析导致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各种因素,以为探讨解决之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作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也是相生相灭、互为依托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媒介从舆论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作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也是相生相灭、互为依托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媒介从舆论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政治的睛雨表。马克思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烈的力量。”一、舆论引导和监督的关系舆论引导和监督是舆论流向的两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承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现象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舆”原本是一种车,“舆人”是指造车的人,后来被赋予抬轿人的意思。这个词出现不久,便出现了“舆人之讼”、“舆人之谋”、“舆人之谤”等概念,意指下层人的意见、看法。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一书中,指下层百姓对朝廷旨意的议论。长久以来,舆论即被认为是行动的先兆和政治的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向,能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现代社会,舆论受到格外的重视,人们甚至将它视为和社会民主形影相随的精神活动。在古代,舆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新闻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导向,无疑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新闻典型则是舆论之舆论、导向之导向,它所包含的道义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道德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新闻界对一系列先进典型的成功宣传,从孔繁森、李国安到徐虎、吴天祥、李素丽、王廷江……都以其鲜明的时代道德精神,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为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纯净人们的道德情感,升华人们的道德境界,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近年来先进典型的报道.笔者认为.他们的思  相似文献   

17.
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评估。对于客观世界来说,舆论应归属于主观的范畴,但是作为报道舆论、传播舆论、引导舆论的新闻记者来说,舆论本身又是一种客观存在,记者首先要尊重它,而后才能真实地进行反映。作为一张报纸,只有首先承认舆论是客观存在,尊重它的客观价值,才能成为有作为的、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舆论工具。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记者只能沦为时代的丑角,报纸也只能作某种政治意图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具公众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力量,一直是“现代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消遣,而且建构着人们几乎所有的常识和认知”。①无论是生活理想、生活内容、生活情趣还是生活方式,人们的理解、把握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来自媒介的深刻影响。大众传媒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时刻暗示并引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对人们现实生活全方位的潜在控制。资源——媒介控制形成的基础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源即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②。…  相似文献   

19.
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陈力丹每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会感知自己被各种舆论包围着,各种不同层次、范围的舆论总和即舆论环境,它们由无数外界可感知的信息符号和其他人脑海里的知识、观念所组成,人们模糊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并无形中受到它的控制,因而...  相似文献   

20.
舆论辩论是思想达到真理的必经之途,但很多辩论都可能导致舆论攻击和舆论一律,使不同意见遭到压制。辩论不仅引发人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而且可以避免某种见解垄断观点市场,钳制舆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抵制强制的舆论一律,成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但民意同化的舆论一律时时都在形成,构筑了坚如磐石的舆论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