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早期摄影艺术史上,刘半农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摄影艺术创作上,还是在摄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他都是贡献卓著的开拓者与先躯者。学习这段历史,必须从研究刘半农开始。   刘半农生于 1891年,江苏江阴人, 1912年任《中国新报》、《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后赴英、法留学。 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   刘半农还是当年新文化革命运动的一员勇将。鲁迅先生称赞他向封建文化冲击“活泼,勇敢,很打了几个大仗”。   从十七八岁起,他…  相似文献   

2.
飞花拾零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一有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邪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1922年,党派肖楚女去四川开辟工作。他应邀担任《新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文章。由于他文笔俊逸,逻辑性强,很快名声大振。有的青年猜测他定是位“楚楚动人的女  相似文献   

3.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南沙人.作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一生涉足领域众多且都成就斐然.他是著名新诗人、小说家、杂文家、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著名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在中国民歌的收集和创作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同时,刘半农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译成中文的译者.其译著主要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刘半农新诗所作的对世道沦丧的哀吟,对时代狂飚的放歌,以及对人性存在的抒情,探讨了刘半农诗歌对人的觉醒的动人反映.  相似文献   

5.
北大红楼中有不少的名人.许多逸事都有纪录的价值.如马裕藻、许之衡、林损、刘半农、钱玄同诸人都已去世,又事隔二三十年,现在谈谈似乎也不妨事了。但是他们都是我的前辈.随便谈讲他们的故事.虽然并不一定牵涉个人的私德,而且讲话的人也无故意毁谤的意思.总之逸事都不免有点滑稽味,那就含有小小不敬之意,不是后学所应当的。所以不能不从谨慎,只好选择无甚关系的事情记述几则下来,真是所谓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6.
阅读快递     
《赛金花本事》刘半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本书是关于一代名妓赛金花的资料汇编,其中汇集了众多赛金花的同时代人对她进行采访和追忆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当时报纸上的相关报道,尤其以刘半农、商鸿逵采访晚年赛金花后所写的传记最具史料价值。通过这些文献资料,作者努力在红粉褪去之后,还原赛金花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7.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号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相似文献   

8.
唐豫 《湖北档案》2012,(7):43-46
刘半农与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颇有名气的两个人物。刘半农是先生,编辑《新青年》,傅斯年是学生,创办并主编《新潮》杂志,他们有师生之名而无师生之实,在促进新文化运动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9.
“有勇无谋” 刘半农的天下.最初是在上海滩打出来的。他在当时被称为鸳鸯蝴蝶一派的文学刊物上.写了各式各样的小说.这些小说被冠名为“滑稽小说”、“侦探小说”、“醒世小说”、“衷情小说”、“言情小说”。写着写着,便深刻起来.又写“历史小说”和“哲理小说”。  相似文献   

10.
林钰 《出版参考》2008,(5):49-50
1993年秋天.后坪乡中心完小的骨干教师刘恩和调回了自己的母校茨坝村小学.任校长。  相似文献   

11.
马涛 《湖南档案》2010,(11):15-19
一、二师惨案 滕代远(1904.11.2—1974.12.1),苗族,乳名龙兆,化名唐大元、李光,湖南麻阳玳瑁村人。麻阳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到保靖县国语讲习班学习半年后回到老家担任小学教员,1923年考取设在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2.
刘半农首先提出用“她”和“他”并用来区分第三人称的性别问题。这个主张引起了刘半农的同事、好友的关注。周作人呼应最早,在其所译瑞典短篇小说《改革》的小弓哩披露了这个消息,“她”字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见《新青年》5卷2号,1918.8)。不过周作人虽然觉得“她”字极好,但考虑到印刷厂里没有这个字,铸造新字又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没有接受这个“她”字,而主张仿照日语用“彼”与“彼女”区分第三人称性别的办法,用“他”字下面加一个字形小一半的“女”字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他不只是口头提倡,并且积极实行,《改革})这篇…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半农半医是农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从事医务服务的不脱产卫生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数都是由公社或生产队选拔产生,经过两三年半农半读培训后,回原来生产队免费为农民看病治病,只收药费,不收门诊费和巡诊费。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的半农半医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半农半医边治边防,大大改善了远郊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档案》2006,(1):27
本刊讯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承继中固五千年文明史,满足当代人渴望了解历史、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北京翰墨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文物出版社近日隆重推出大型历史典籍《中国大史记传世邮币珍藏》。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作品之被介绍到中国,最早大致可以上溯至清末(也许更早)。20世纪之初,一位相当著名的翻译小说大家是林纾(林琴南),他老先生后来在五四运动前后成了新文化运动首先是日话文的死敌,与胡适之、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展开过十分激烈的笔战。但尽管如此,林琴南向国人介绍西洋文学的功绩是不应抹杀的。有趣的是,林纾其实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是依靠别人详细介绍小说情节,然后由他用一种很典雅的文言文写出,所以出版时署名均为“林琴南译述”。这在世界翻译史上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纪录。  相似文献   

16.
华克之原名华畹,1902年出生于江苏宝应县五里埠村一个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华克之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秀。小学毕业时为全校第一名.后进入南京省立一中读书。  相似文献   

17.
北大红楼中有不少的名人,许多逸事都有纪录的价值,如马裕藻、许之衡、林损、刘半农、钱玄同诸人都已去世,又事隔二三十年,现在谈谈似乎也不妨事了.但是他们都是我的前辈,随便谈讲他们的故事,虽然并不一定牵涉个人的私德,而且讲话的人也无故意毁谤的意思,总之逸事都不免有点滑稽味,那就含有小小不敬之意,不是后学所应当的,所以不能不从谨慎,只好选择无甚关系的事情记述几则下来,真是所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一斑虽少,却总是豹的文采,或者也还值得一窥吧.  相似文献   

18.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19.
张春水  蒙传雄 《海南档案》2010,(3):F0003-F0003
8月6日上午,海南省档案局举办的《翰墨清风——笔歌海南首届扇面书画艺术展》在海口正式开展。海南省政府副省长林方略、省政协副主席陈莉出席开展仪式并剪彩。  相似文献   

20.
习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不难于知道当年北大两教授的一次作文造假。那是1918年3月《新青年》杂志上署名“王敬轩”的《文学革命之反响》。但,世上本无王敬轩,他是北大教授钱玄同化身的假名。在这个名头下,文章对新文化运动肆行攻击。然后由北大另一教授刘半农撰文批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