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书之妙     
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两篇课文要背.那么背书难道就一定要从开头,一段一段地背到结尾吗?  相似文献   

2.
四,总分总式如果把总分式与分总式说成二段体结构式,那末总分总式,我们就可称之谓三段体结构式:开头总提,中间分述,结尾照应开头、归结全文.从文字与内容上看,两头小,中间大,两头要精炼、明确、前后呼应;中间要具体、充实,围绕两头加以扩展.故有人把总分总式形象地比喻为灯笼式.举例来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初语三册)就运用了总分总这一结构  相似文献   

3.
李壮 《辅导员》2014,(19):47-47
这几天满脑子都是背书,英语背不完,老师就让我们提“红灯笼”过暑假。 昨天,我竞在一节课上背出了两篇课文,要在平时,背一篇都会磕磕绊绊,要我性命。看来,我的潜能是逼得出来的。那就一鼓作气,把最后一篇课文解决掉。  相似文献   

4.
一、正向思维,直插中心在一篇课文中,或一词、一句、一段,或标题、开头、结尾,只要能牵动全文,就可以考虑选择作为教学这篇课文的“突破点”。教学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自然顺序,让思维沿着正面方向探寻“突破口”,直入中心。  相似文献   

5.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它通过写海滨和小城的景色美,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四个特点: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按先总、后分,再总述写。“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这一句,先总说海滨小城的地理位置,然后紧扣“海滨”与“小城”来分别描述,最后总述:“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文章同时还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叙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层次清楚,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突破口 第六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几篇课文在语言上都有准确、生动、形象的共同特点。故事单元的教育突破口应为“总分结构中总说与分说的一致性。” 总说分说是说明事物文章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本单元课文都采用了总分结构。对于此结构中总说的理解一般为概括全文内容的段落,位置多在开头或结尾(结尾总说多为总结全文)。开头的总说段即为下文分项说明的依据,段中大多都有关键性的最能概括分说内容的一句话。而教师  相似文献   

7.
首尾夹击教学法是变序教学法的形式之一。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后,先抓住课文的开头段和结尾段进行讲读,再回到课文的中间部分逐层领会。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总——分——总结构形式课文的教学。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首、尾段的总述内容中掌握课文的中心,再深入理解文中的材料是如何表达和印证中心的,从而掌握材料与中心的联系。 现以五年制第八册32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谈谈首尾夹击教学法的运用: 1.从总起段入手,引出课文中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追悼鲁迅先生的人多?他为什么能得到这  相似文献   

8.
中年级段的训练要逐步向篇的训练过渡。怎样过渡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给重点段加头添尾。加强了段的训练,在学生能写好重点段后,让他们给重点段加头添尾,即可成篇。我们有时提供一个重点段让学生补写开头和结尾,有时指导学生给自己原来的片断练习加头添尾。结合阅读教学,我们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开头、结尾的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给一段话加上各种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学生练好了这一基本功,写篇也就不会觉得困难了。2.围绕中心先分别写片断,然后连段成篇。我们先构建整体框架,然后将一件事情的全过程分步写,将事物的各个方面分开写,最后指导学生凭借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过渡方法,练习组合成  相似文献   

9.
浙江师院《教学与研究》第四期发表的杭州一中曹文趣《试谈语文教学发展智力的问题》一文就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谈了两个问题:(一)激发兴趣。作者说,教一篇课文,好比写一篇文章。开头要巧,正文要深,结尾要精。所谓“巧”,就是巧于吸摄,一开头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好  相似文献   

10.
课文分析《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是从老舍的《天窗》中节选而来的。它是体现第八单元训练项目“一要真实,二要具体”的重点讲读课文。本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一开头就点明中心,总述“肯  相似文献   

11.
[教例简述] 第一个环节:15分钟。任务: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胳。步骤:①初读一遍,然后按自读提示把课文划分为两大层次,再把第一层次划分为“诗人学者方面”和“革命者方面”两部分。②读第一至第七自然段,把此部分作为一篇完整的短文,划出:第一,“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的句子;第二,文中与“开头”、“结尾”相照应的词、句,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及卓越成果的句子。  相似文献   

12.
扩段为篇指的是在连句成段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方法把一段话扩展为首尾完整的“篇”的一种训练方式。在中年级(第二学段)成篇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段外扩充法;段内扩充法;段内外结合扩充法。一、段外扩充法段外扩充法指的是,把一段话添加上开头和结尾,使之成为首尾完整的“三段式”的篇。在中年级实验教材中,开头与结尾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开头、三种结尾。(一)五种开头1.开门见山式:文章一下笔就先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然后再叙述主要内容。例:《绝招》(三年级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下同)“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  相似文献   

13.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依顺序,有照应。但是不少学生在习作中,语句凌乱,言之无序。如何纠正上述毛病呢?我归纳了六种基本的叙述方式,并选配了一些练习题,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总分式。这种叙述的方式常常先总述然后根据总述的对象分开叙述,也有先分后总式。例如《一分试验田》的第二段,这一段共四句:第一句写彭总在院子里开荒,种蔬菜瓜果;第二句写彭总组织警卫人员挖塘、种藕。养鱼;第三句写彭总买小猪、小鸭分给大家饲养;第四句则从“开支”和“收获”这个方面收住话头。这种先分后总的方式叫…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一篇课文,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语言以及篇章结构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我试就《一夜的工作》谈几点教学体会。分折开头结尾,摸清文章思路。这篇课文文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学生通读全文,初知内容后,让他们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可帮助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本文开头,可抓住“报告”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周总理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  相似文献   

15.
陈玲娟 《现代语文》2010,(4):152-153
一篇好文章如果把开头比作"凤头",那么结尾就犹如"豹尾"。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相似文献   

16.
一、应学透教材中的课文 一是从文章的主题入手.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如《春》这篇课文,主题就是描绘春景美好,催人奋发.根据这一个主题的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可以这样安排:要学生细读课文时考虑:春景的美好表现在何处?找出描写春天的主要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再思考,除了这些春景描写的段落之外,开头和结尾的几段在结构上有何用处?通过讨论,明确开头是总写春光,结尾引出对人的描写,并直接赞美春天,启发人们深思.然后具体分析文章各有什么特征?指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领会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中完整的自然段,或大自然段中的某一部份,具有开头、正文、结尾三个明显的层次,而且总是遵循着“凤头、猪肚、豹尾”(元曲作家乔吉语)的艺术标准:即开头要美、篇幅小(一般只有一句话),中间要饱满、篇大,结尾要有力、篇幅小(一般只有一句话)。这种语段与其它语段不同。为把这种两头小中间大,有开头、正文、结尾的完整语段区别出来,特称它为纺锤语段,并根据“起承转合”篇章说,把这种开头叫首起部分,正文叫主体部分,结尾叫尾合部分。  相似文献   

18.
篇章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也就是文章布局谋篇的问题。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篇章教学的具体要求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和编写段落大意,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安排材料。三年级要加强段的训练。其实,段是组成篇的基础,段和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研究段和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固然是篇的训练;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逻辑段,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也属于篇的训练。因为不通读全文,没有把握住整篇文章叙述的条理,也就不可能恰当地分段。严格地说,段的训练只限于了解自然段中的句与句的联系,如何写好一段话。三年级以段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一篇高分作文离不开优秀的开头和结尾,众所周知,在每次的阅卷中,老师不可能把每个人的作文都看完,而主要的看点就是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可见在一篇作文中,优秀的开头和结尾有多么重要。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一些优秀的结尾,你们随便背几句,保证“碾压”一切素材。  相似文献   

20.
背书     
4月28日晴小时侯,我很喜欢背书,常常口诵唐诗,妈妈说我是“背书大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逐渐讨厌起背书了。那一篇篇课文都很长,我一看见就发愁。讲完课了,老师让我们背课文,我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在那里捧着书,无精打采地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