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2.
利用好教材资源,优化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评价语的使用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和人格,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激励自己学以致用,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种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学科。“生成”是语文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即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生成性”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尊重本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语文教学尊重本性,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语文…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指的是教师在对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融入对自身能力提升的认知,添加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剖析,点缀新式理念的课程标准,熬出一锅以学生为本位、师生互帮互助的和谐之味。重在让学生以味助学,以味相长,以味阐意,与老师互学互进互享互赢。让这种"语文味"弥漫到学生特色发展的空间中,扩散到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的"空气"中,洋溢于课堂教学丰富化的氛围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追寻"语文味",不仅是教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的必要性,而且是学生感悟和吸收语文美味内化为语言实践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留白”现象,在这些看似“无”中,却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深度解读教材,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挖掘课文中的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植根于文本,徜徉于书外,让补白在其间灵动生成,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颁布实施已走过五个年头,人们也由最初的狂热走向理性思考。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一些模糊的概念、理论逐渐明晰起来。其中关系到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加进了这么一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的困惑之一。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并且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探究),使教师感到十分矛盾:侧重生成性,那么课堂教学的有序性、计划性、教学任务(目的)又如何体现与落实呢?以语文课为例,笔者听过一些课改实验课,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改变原有教材的设计意图。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美术课等.并美其名日——学科融合。课堂是热闹了。学生情绪也很高涨。可是课后反思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们又学习了多少语文知识?语文课的特色又表现在哪里?笔者斗胆说一句,这不是大语文教学,更不是“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融合性”。而是课堂教学的“随意”。姑且称之为“随意性课堂教学”吧。“随意性课堂教学”有哪些危害?笔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入钻研教材的“潜水”本领.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智慧闪烁。教师如何处理小学语文教材,这体现了教师的一种创造、一种智慧、一种理念。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处理如能体现虚实之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则会呈现一种简约有效之美。  相似文献   

8.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不少的难课文。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偏差,追求所谓的“深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浅”教的策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语文要素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后练习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体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难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直面一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和课堂调研,欣慰之余,就语文教学的课改不偏离方向。感觉到语文老师应当胸怀“三本”。第一当以生为“本”,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第二当立足教材之“本”。合理运用与重建“课内资源”,压缩课时、协调教学板块,大力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第三应把握教学根“本”,强调语文课就是教语文。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味。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教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出现教材选用随意,学生学习主体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和文本阅读教学被弱化等现象。针对此,应立足“校本、生本、文本”实际,解决好教材使用、主体学习和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为教学设计融入创新理念,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侧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演变规律的介绍,形成了“以教材为本、以大纲为纲”和“教师教课本、学生背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探索问题的“历程”,这里说的“机会”和“历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课标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发、设计探究式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一是教师自己要敢于质疑过去呆板的教学手段,大胆尝试更加符合学生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不论课堂教学改革怎样发展,课堂上教师的“问”始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教师最匠心的课堂设计可以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教学的具体抓手、教学模块的设计等方面,但这些精妙的设计最终都会从教师设“问”这个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善问”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语文课堂而言,“怎样教”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善问”上。  相似文献   

14.
不论课堂教学改革怎样发展,课堂上教师的“问”始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教师最匠心的课堂设计可以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教学的具体抓手、教学模块的设计等方面,但这些精妙的设计最终都会从教师设“问”这个点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善问”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语文课堂而言,“怎样教”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善问”上。  相似文献   

15.
冯齐林 《今日教育》2013,(10):66-67
研究学隋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学”的重要前提。为了研究语文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现状,我选取了从1999年到2012年语文教育类五大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提到“学情”的文章,共185个样本。研究发现,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的学情分析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体现的学情状况并不一致。所分析的学情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堂标准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放”、“读”、“悟”、“创”四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探究动机的最活因素。 “放”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相信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不留余地的放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探究式语文教学的起点。在教师给出一定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钻研学习内容,自我支配学习时间,自主而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  相似文献   

17.
王礼平 《教学月刊》2013,(11):10-12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优劣。然而,它却是众多学生难以逾越的一道分水岭,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难以攻克的一座堡垒。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太小,教师无法在有限的作文课上系统地讲授写作方法与技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立足教材,开掘资源,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写作不失为一种既实用又便捷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勇敢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也一直渗透在我国以“儒雅”精神为正统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克敌之勇、克难之勇、自制之勇和创新之勇,教师进行应深度挖掘、多视角解读和适度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本文想就“生生对话”中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做一点粗浅的探讨。所谓“生生对话”,即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现实的情形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体现对学生“自我体验”的尊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赞成而不加评判,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也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毫无疑问,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20.
杨春江 《学苑教育》2023,(12):39-41
“交流平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全新的教学板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探索单元语文要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交流平台”的特点,挖掘其价值,开发其途径,巧用其板块,从教材探究和群文阅读两方面视角出发,开展深度阅读、迁移写作、品读感悟等活动,助力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