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识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但并非什么知识都可以进入大学的"高级学习"领域。大学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表面上看来是大学自己的事,但实际上大学中各专业的知识是更深层次的知识本身的状况,以及社会、国家和大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程选择什么知识、如何才能使各种知识更有效地发挥其价值,这关系知识本身的发展理路,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诉求。我国的大学应优化其课程中的知识结构,使各种知识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程知识的选择是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领域.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推行,课程知识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往研究中,人们侧重课程知识的研究,而相对忽略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课程知识和课程知识选择这两个概念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不能完全等同.课程知识的选择应由选择主体、选择客体、选择目的和选择依据等几个部分构成.课程知识选择包含“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知识的课程选择”两个层面的活动.它的实质是知识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过程,既要对课程知识的客观状态进行选择,又要依据主体的需要和目标要求作出判断.课程知识选择以选择主体设定的选择标准为依据和准绳,是对课程知识价值的有目的的能动把握.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对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是大学人才培养这一本体性功能回归的内在要求;大学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已成为国际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胜出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政府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取向、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等,为大学积极开展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的校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平台。另外,加强对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教育学基本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田圣炳一所谓价值,从哲学的角度讲,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实质上是主客体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主体的需要,价值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的最高教育层次,是应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从宏观...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课程知识选择活动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实践场域,且主要在国家层次的大学课程政策、大学层次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层次的教学活动三个层面展开。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凭借其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层次的场域中占据不同位置,获取不同的参与知识选择活动的权力,由此展开以各自所持资本和权力为基础的知识价值观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通过这种博弈,将隐匿于知识背后的价值显现化、过程化、教育化和经验化,使外在于受教育者的客观知识逐渐演化成为个体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与个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完成知识价值增值、减值或保值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大学课程与教学活动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观从现代向后现代的演进,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被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消解。这必然会对课程选择产生影响,因此从选择主体多元化,选择内容多样性和选择原则多维度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学课程知识选择活动主要在国家层次的大学课程政策、大学层次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层次的教学活动三个层面展开。正是通过贯穿于大学课程全过程各层次之间的知识选择活动,从而将隐匿于知识背后的价值显现化、过程化、教育化和经验化,使外在于受教育者的客观知识逐渐演化成为个体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与个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完成知识价值增值、减值或保值的演变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过程揭示了大学课程与教学活动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袁丹 《教育导刊》2014,(1):18-20
校本课程知识选择在现实中表现出种种困顿之象,其主要表征为价值判定的科学主义取向、过程预设的技术主义取向、目标预期的功利主义取向。校本课程知识选择的人文转向势在必行,其实现路径主要为课程知识选择价值标准的改造、逻辑起点的转换以及行动过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课程问题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选择是课程运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受知识现代性信仰的制约,课程知识囿于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认识论窠臼,知识的多样性被严重遮蔽.多元化的时代主题及后现代课程观的兴起,消解了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多样化逐步成为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导取向.课程知识选择多样化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变革及冲突性整合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杨光 《生物学教学》2006,31(12):11-12
高中阶段的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由于没有固定的教材,必然面临着知识的选择。关于拓展型课程的知识选择。克莱茵(M.F.Klein)的知识选择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认为的知识选择包括知识本位取向、学习者本位取向和社会本位取向。  相似文献   

12.
教师对课程知识的选择应是有限度的选择,理想的知识选择形态总是受制于现实所提供的可能性。语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一矫枉就过正的失“度”现象,也殃及教师的语知识:选择,使语课程知识的选择向选择不足与选择过度的两极发展,无视其所应有的阈限。  相似文献   

13.
课程内容只能是知识,知识就其本性而言是"文化的".从文化分析的视角看,当前知识转型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整合.课程是时文化的选择,这种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整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课程内容不但要给学生向外追求幸福的知识,也要让学生懂得向内达成幸福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课程知识观的核心要素,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和课程知识呈现三个维度梳理了柏拉图、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布鲁纳和多尔课程理论内在所反映的课程知识观,并以知识观视角解析了课程知识观演进特征,提出了课程知识选择从普遍真理到存疑情境、课程知识类别从等级层次到多样分类、课程知识编排从普适确定到开放建构,以及课程知识呈现从抽象绝对到多元描述等趋势,以期助力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课程的文化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王良志大学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它是文化最高成就的生命载体,而文化是其得以存在的基础。在大学的这个文化选择、传播、批判和创造过程中,大学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枢纽和中介,它既是大学教育理想的具体化,又是文化选择的途...  相似文献   

17.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和生成元,知识相变是课程教学的根本追求。知识相变是从知识旧相到知识新相的转变,大学课程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形成最佳的知识新相或生发理想的知识相变。知识相变存在量变、质变、序变三种基本范型,每一种范型存在多种趋向或形态,谋求理想的知识相变是大学课程教学的应然抉择和需要抵达的彼岸。  相似文献   

18.
课程开发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就是知识的选择.目前,校本课程多停留在教学层面的计划和课程的具体实施上,而较少从课程开发、知识选择的角度去考虑课程内容的设置,更缺乏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去选择适合其兴趣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内容.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中的知识选择,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切实关照;要在注重文化多样性的基...  相似文献   

19.
知识课程忽视了教育的文化使命,它使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丧失,使学校教育面临重重危机.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必须构建自身的文化品性,构建自身的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运行规则,实现从知识课程向文化课程的转变.文化课程是通向教育本真之路.  相似文献   

20.
课程知识与权力相蕴而生.事实性与有效性构成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内在张力.课程知识的事实性受三种知识观的影响:科学理性和经验论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仅具有知识的事实性而不具有有效性,因此,是不合法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也是不合法的权力主体: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是合法性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教师、学生都是合法性的权力主体.新课程改革是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也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