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解析《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天宁 《文教资料》2010,(26):13-15
本文通过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和《牡丹亭》,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形象的再塑造赋予了《牡丹亭》更深的时代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柳梦梅这个人物在《牡丹亭》中所起到的结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身上无疑体现了汤显祖的进步文人价值观.反映了汤显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柳梦梅在《牡丹亭》剧中,并非是一个毫无光彩的角色,而是与杜丽娘的形象相映衬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剧坛首屈一指的巨作,它是以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的,杜丽娘是故事的主角,对杜丽娘形象的刻画关系到剧作的命运。汤显祖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杜丽娘的情感发展历程,并以点石成金的大手笔使杜丽娘的性格鲜活丰满起来。总之,《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使得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升到了话本不可食及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王荣 《文教资料》2008,(13):10-12
<牡丹亭>里,杜丽娘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也往往把注意力和赞美之辞都放在杜丽娘身上,对柳梦梅这一形象的关注,还不是很多,然而柳梦梅也不单单是一个从杜丽娘梦境中飘出来的只是为了证明杜丽娘的存在的干枯没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有平庸的一面,也有非凡的一面,他和杜丽娘共同完成了对至情的守护和对于封建礼法束缚人性的反抗.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名于世。但此剧的命意又决不止于爱情。《牡丹亭》将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蕴于剧中 :杜丽娘就是汤显祖的化身 ,作者把生命的激情、感怀身世的浩叹 ,全部倾泻在杜丽娘身上 ,明写杜丽娘而暗喻自己。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爱情遭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心情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是描写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生死相恋的一部爱情名剧,它可以与《西厢记》相媲美,但它的主题并不单一,结合汤显祖的科举经历,解读《牡丹亭》文本,可以从苗舜宾、柳梦梅、陈最良这三个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分地体会到反科举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对柳梦梅的形象刻画力度不够,故学界大家关注的焦点一直都在杜丽娘身上。然而细品《牡丹亭》,柳梦梅实际上是很有代表性的。柳梦梅同杜丽娘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情种,而最关键的是《牡丹亭》中所表现的情与理的抗争,并非是通过杜丽娘,而是以柳梦梅为代表来体现的。因此,杜丽娘是隐形的,柳梦梅的抗争才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8.
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方面是因为其含蓄隽永的曲词,文采斐然,美不胜收;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渲染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正是这种不顾一切冲破"礼"的阻碍热烈追求婚姻自主的精神,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牡丹亭>中,作者让火热的人性战胜了冰冷的天理("人性"在这里集中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即作品中所谓"至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禁锢人们精神的封建礼教.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也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情与理的冲突便构成了贯穿全局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名篇.提起这两部剧作,人们往往会立即想起红娘、杜丽娘这些典型形象.戏中的男主人公跟她们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实他们在戏中起着完善戏曲内容、推动戏曲情节向前发展的重要作用.《西厢记》塑造的张生与《牡丹亭》塑造的柳梦梅都是青年书生,但他们在思想性格上又有着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透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我们也不难看出汤显祖的婚姻爱情观。一.反封建传统  相似文献   

11.
在传奇《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于梦中结合,经寻梦不得后,她相思成疾,继而病亡.汤显祖因袭前作情节,避开她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让她死于疾病.但从深层次看来,这与《牡丹亭》的主旨、作者的儒家思想和传奇的奇异色彩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浪漫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戏曲同时以华丽婉转的文辞著称,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首推牡丹"。文章以恋爱人物描写、恋爱中主体双方称谓描写、恋爱中的动作描写、恋爱双方爱情心理描写以及外部环境描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牡丹亭》中有关爱情的语言词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觋》是《牡丹亭》剧作中的第十七出,以往的评价过低,笔者认为,本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作家文化取向、主题揭示等方面都有重新认识的意义和价值。石道姑是一位被"理"所迫害的悲剧女性,她之所以帮助杜丽娘、柳梦梅二人,是出于同情,而这份同情又是建立在对自身不幸遭际的深刻认识上的。汤显祖在本出中使用《千字文》中的语言有115处,既显示出他对童蒙文化的熟悉与喜爱,也借以反对伦理思想的虚伪与毒害。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虚实相交的创作手法,设置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场景——虚幻的梦境与冥界,现实的闺阁和闺塾。杜丽娘在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内展现其双重的性格:在虚幻的空间,表现出一种追求真性情的"越礼";在现实的空间中则表现出对传统道德礼仪规范的"守礼"。这一创作策略的运用使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既具有现实性,带来真实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承载着汤显祖对情与礼关系的思考,隐含着汤显祖的"情礼合一"观。  相似文献   

16.
春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塑造的一个婢女形象,她与剧中人物丽娘相互呼应,成为作品中另一个理想角色。她身上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剧中人性"真"美的直觉展现者,作家启蒙思想的另一个承载者。  相似文献   

17.
“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相似文献   

18.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牡丹亭·圆驾》写了杜丽娘、柳梦梅的团圆 ,但这是不了了之的团圆、荒诞的团圆 ,其独特结局的形成 ,与明代中期开始的审美情趣的发展有关 ,也反映了汤显祖创作思想的矛盾。本文对深入研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