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祖的禅学地位得自于了所独立的洪州禅系及其禅学思想。“触类是道”是马祖禅学的基本特色,而“平常心是道”则是其禅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马祖创建了顺乎自然的生活禅的禅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概说京派禅境诗歌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数京派诗人有着各不相同的佛因禅缘,他们的人生经历及近禅思想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京派禅境诗歌。因此京派禅境诗歌的出现绝非偶然,其存在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事实。晚唐诗歌的余韵,近代佛学的复兴,以及现代世事的无常是京派禅境诗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一是对唐宋时期盛行的诗禅思想的继承与总结;二是严羽认识到了诗与禅的相通,以禅作比,形象明白。  相似文献   

4.
在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美学思想上受禅宗影响至深,并第一个自觉地援禅入书、以禅喻书的书家是我国北宋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综观其创作特点、书论思想及学书过程,无不凸现着禅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丁欢 《文教资料》2011,(36):211-213
宋诗与禅宗密不可分.不论是文人生活上的修习,还是思想上的倾向,抑或友人的结交,都与禅息息相关。禅与宋诗相互影响,禅促进了宋诗的“世俗化”,宋诗丰富了禅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一、品禅论诗,不拘一格;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三、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相似文献   

7.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一方面,这是对文字禅以颂古、评唱为契证之期的反叛;另一方面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法门。参究话头的修行方便,非为杜绝思量,而是悟入一行三昧,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这不是会一两则因缘便以为了却大事,得断片的思想而逸禅道全体的问题,而是就性上说,见性成佛。悟后修行是其必然要求,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默照禅主张空心、默昭、只管打坐,是事莫问。这是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与宗杲所沿袭六祖般若系在禅学思想上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8.
禅偈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样态,如玄言禅诗、白话禅诗、山水意境禅诗、宫体艳情禅诗等.宫体艳情禅诗创作于禅门大德之手,写画闺中情怨和男女私情的宫体诗与禁戒酒色的佛禅思想在诗中奇妙结合,对此类禅诗的解读不能单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否则其中暗喻的佛禅义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禅宗角度探讨苏轼的诗论与诗作的特点。指出苏轼由于对禅宗思想领悟很深,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因而写下许多以禅论诗和以禅入诗的佳作,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惠洪与紫柏真可都因倡导文字禅而闻名于世。惠洪与紫柏真可的文字禅有着较为浓厚的因缘。紫柏真可文字禅思想与惠洪文字禅一脉相承,是对惠洪文字禅的继承与发展,但侧重点并非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汉代禅经翻译作了初步研究:从安世高小乘禅观到支娄迦谶大乘禅观,我们发现此二禅系在中国汉、晋时期的流布,为早期禅学在中土的开展起过重要作用。安般数息的传入与中国道家方术之吐纳养生相似,形成佛道式的禅学;二系禅法"定慧双俱行"的特色加速印度禅的过渡;念佛禅法首次传入中土,开启净土思想的先驱;大小乘禅观的相互辉映,更加助长禅学扎根于中土。中国禅宗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与文明举世共赌,但我们必须回溯于汉代禅经翻译之功,毕竟那是中国禅宗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御敌、竞技的人体文化形态被国人所熟知,禅武是需要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人文文化现象,注重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主张通过"悟"来达到最高武术境界,同时悟也是禅武修炼的共同手段,是禅武走上更高层次的共同途径,"禅"与"武"在共同的练与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少林武术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  相似文献   

13.
茶禅文化既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禅思想的重要体现。茶与禅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逐步催生出了“茶禅一味”的审美理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命题。“茶禅一味”之美包含了三种层次的美:茶禅共通的本性“清苦”之美;心境上的正心、静心和平常心之美;妙悟所领会的精神自由、此岸人间和天人合一之美。“茶禅一味”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美学思想,肯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禅诗是禅与中国古代诗歌相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别。禅诗以禅为体,以诗为用。禅力求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等特征极为相似。禅选择以诗为载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与禅意表达独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即意境。禅诗的美学价值即禅诗意境。禅诗的意境表现有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禅诗的翻译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禅诗的精炼语言、复杂蕴涵、宁静意境给西方文化以更深启迪和艺术灵感,禅诗的翻译对中西文化思想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淑真是明清以前留下文学作品最多的女性作家,其敏锐的观察力、善感的心灵以及婚姻的不幸、一生的坎坷,使她和禅佛有着深深的渊源,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禅佛思想在女性作家中属片光吉羽,值得后人深入探究,本文从她的号、作品所包含的思想、一生的行藏去考证她与禅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映湖禅师的禅事诗最突出的是吟咏庵寺的诗。将俗语作为禅语引进来,象征性地表现禅的事实,使其禅诗更显得名副其实。由于映湖禅师本人就是以禅僧的身份写诗,它所追求的诗和禅没有区别,在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不二世界,沉浸在具有修禅三昧的思无邪的诗境,展示了通过悟道实现自我塑造,以及面向众生的菩萨行格律,作为禅修行的结果吟咏的禅理诗,构成了映湖禅师所作禅诗的又一个特征。可以确认,映湖禅师的禅诗就是禅定的诗趣,处于诗禅一如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加里·斯奈德是当代美国禅诗的重要代表诗人,其诗作受到中国禅宗思想和中国古代禅诗的影响。在禅思、禅机、禅悟、禅境四个方面都将禅宗基本要义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并结合美国本土特征和英美现代新诗运动形成其独特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9.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相似文献   

20.
禅作为禅宗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六祖坛经》中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其在《六祖坛经》中的具体表现来探讨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有助于加深对"禅"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将"禅"之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与"文字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对比,对"禅"的理解将更深刻、更立体。比较可知,禅为内外无执、了了放下,是根基伶俐者的事业;文字禅为因言悟道、执着于种种方便法门,缺少真正禅者的伶俐洒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