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且往往礼乐并举,视礼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藉礼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并且以礼乐教化为其为政理想的手段。乐以治心而成德;乐以通出而友人;乐以致俭而厚德;乐以政教而化俗。在其“仁学”体系中,孔子乐教具有“内圣外王”的指向。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一个伦理本位主义者,所以当他创立儒家学派时,便对古代的宗教与礼乐文化传统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即将祀神祭祖的宗教礼乐变为施行伦理教化的手段,从而建立起以伦理本位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孔子尊崇古代文化的传统,也尊重社会普遍的信仰,所以他虽不言“怪、力、乱、神”,却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所主张的礼乐教化思想实质上即是以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为基础,以宗教礼乐为形式,而以伦理教化为内容的人文之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一个精深广博的思想体系,它包容了古代的宗教文化,但并没有让宗教文化代替它。也就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礼乐教化”,作为“乐”的一个类型,中国古代建筑从空间组织、造型与装潢及自然观等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具有浓厚的美育意蕴.  相似文献   

5.
整个封建社会是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的社会。所以儒家一直也将中国艺术道德化和政治化,因为当时的大儒也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作为教化工具,以便有政治上的功用。本文对周代出现的礼乐舞蹈中的儒学精神进行探讨:首先,就孔子"乐与政通,文以载道"的乐舞思想进行分析。其二,周礼恰好与孔子的乐舞思想相通。礼乐是对人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也是为王权服务的政治手段。最后,从道德、人格、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对礼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受先秦乐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十分看重"乐"的教化作用。在阐述自己的乐学思想时,司马迁将礼乐并举,同时对礼乐的各自功能作了辩证的分析。他强调乐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并且将儒家的"中和"审美思想贯注在《史记·礼书》和《乐书》之中。  相似文献   

7.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有着深厚的礼乐教化理念,在道德文明的教化方面他力主返本:即以礼乐教化为本,认为礼乐之教不立则无以移民之志。具体言之,礼教能化民成俗之大、以礼约民则莫之禁而自禁;乐教以移易人之性情。因之,立礼乐为教之本则推广无难。王夫之以礼乐之教为本,实现了道德教化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9.
以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董仲舒继承这一传统。在汉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宜于世”的新主张,从“性待教而为善”、“人成之以礼乐”、“乐为应人制之”等方面重申儒家礼乐教化的相关见解,显示出汉代新儒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士人是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坚守着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和准则,对儒家所追求的"道"有强烈的使命感,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社会批判与道德教化、造福社会等方面。传统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礼乐文化与大同理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礼乐教化”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通过外在的“礼”与内在的“乐”两方面进行政治教化,同时也是个体修养的手段。这一内外兼修的教化思想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13.
上海嘉定素有"教化嘉定"的传统。近年来,嘉定以打造"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传承教化之风,熔铸品质教育"之中,"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创新形式与载体,注重将传统文化与艺术类教育紧密结合,采用师生们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认为新道家的"德政"治国论包括以下内容:"德政"的思想渊源是"仁德礼治","德政"的中心内容是以道德为本,"德政"的实践基础是礼乐教化.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音乐能使人高尚起来”。认为它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 ,那么 ,音乐是否对人的思想品德有着感染教化的作用 ?其实 ,这个问题早就被先哲们所认识。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乐并重 ,极言“礼乐云者 ,其关天下之兴衰” ,“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 ,并在实践中获得“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之结论 ,从审美的角度讲 ,音乐是靠它的旋律和节奏感染人 ,提高人们理解音乐的能力 ,培养人们通过音乐形象之美 ,去感受和评价艺术作品之美 ,自然环境之美、社会生活之美 ,继而挖掘与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不是吗 ?美妙旋律中描绘出的滔滔江河、…  相似文献   

16.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国音乐之美妙、乐曲之丰富、乐器之多彩多姿,为世界所仅见。商周时代统治者就注重以礼乐治国,那时的乐师地位很高,是政教制度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与执行者,并负有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职责。音乐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部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自孔子起就注重礼乐教化,孔子本人就有着很深的音乐造诣,他编订《诗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正乐”,对作品的音乐曲调进行修正,据说他还整理、编订过《乐书》,他教授学生的内容有六科,其中礼与乐被置于前两位。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儒家主要从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审美讨论,代表人物是师旷、孔子及荀子。他们强调音乐对社会、人民的教化作用。孔子倡导"礼乐治国",提倡个体与政体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融合,充满仁爱的用心灵生活,推己及人,爱之以礼,乐之以乐,这样才能使社会由内向外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礼乐蕴含恒常至理,亦赋有生命之情。礼乐制度并非乌托邦,而是曾为中华文明奠基的国家重器。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礼乐在历史中的流变导致其功能偏移。从当下来看,无论是社会共同体之凝聚抑或个体生命之通达,礼乐教育都是当代之亟需。古典礼乐教化的现代重建需要重构全面的礼乐体系,营造雄健的礼乐教化,以“礼乐”融合人文课程。  相似文献   

20.
《成才之路》2009,(12):91-91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礼乐教化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教化得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要用礼制来引导人民。在他们看来。乐与礼、刑、政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人民思想。都是社会安定和天下治理的手段。他们认为,乐是教育民众最重要的方法。因而.要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儒家的乐教思想对现代德育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