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坤根据其多年行政经验,出自儒家仁爱思想,作《刑戒》一书,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两代司法行政官员,作为其重要思想和著作的组成部分,《刑戒》一书并没有被其文集所收录,明代历史文献中只有零星记录,通过明清以来的资料,还有碑刻材料,可以了解其大致的流布踪迹。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流播广泛的通俗小说,可以作为我们体察民众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其中,具有典范意义的白话小说“三言两拍”收录了大量的司法故事,不乏有关刑讯的描写。这些故事不仅描摹和反映了司法实践,同时也传递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实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三言两拍”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拷讯故事反映出,尽管刑讯属于合法制度,然而是否实施刑讯,往往与司法官员的性格特征与道德信念有关,也与诉讼两造的身份和体貌特征有关。虽然拷讯可能成为导致冤狱的渊薮,但是如果没有拷讯,也会导致司法审判难以进行的困局。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正义观认为,只要司法审判的结果正确,哪怕通过拷讯手段获得,也在所不惜; 因而对于由此造成的冤狱,也必须被容忍。小说对于刑讯场景的刻画,特别着意于描写刑具和受刑对象的反应; 所使用的词汇和修辞,细腻勾画出官员实施刑讯、嫌犯承受刑讯时的态度和情感。从微观角度来看,司法官员的信念和性格,是导致他们实施拷讯的基本原因,而审判经验之不足是他们过分依赖拷讯之法的关键原因; 同时,原被两造之间的身份差异,也会影响司法官员是否实施刑讯的决策。从宏观角度来看,刑讯制度与其实践,与帝制中国专制权力的不断强化、汉代以降 “儒法合流”的正统意识形态、明清时期的审判模式,破案和审案的程限要求、“报”的观念以及“棍棒”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吕刑》是古籍《尚书》中的一篇,它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现代司法特别是刑法中不少原则的雏形,而且走在世界前列。本文根据《吕刑》论述了西周穆王时的主要奴隶制法制:五刑、五罚、五过、罪刑相当等刑罚制度;证据采用、合并与比附论罪、诅盟等诉讼制度;对司法官吏的特殊要求等。  相似文献   

4.
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主要体现在适用刑罚时反对重罪轻刑,主张罚当其罪;在诉讼活动中应贯彻“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慎刑原则,防止滥刑;在诉讼程序上要求“明谨用刑而不留狱”,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在法官职业道德上追求公正诉讼,严防偏私。朱熹“以严为本”的司法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社会,“清”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官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官员群体的自期与自戒。面向官员群体的官箴书对此有较为集中的反映,特别以清代官箴书“清者大节”思想最为突出。“清者大节”是清代官箴书中对“清”这一道德操守的高度概括,由清心寡欲、清廉俭朴、清正廉明等内容构成,分别与官员的精神追求、生活准则、施政规范相对应。在历史上,官箴书“清者大节”思想作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了帮助提高官员道德素养、规约司法审判、参与塑造循吏、因应清官崇拜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1905年开始的刑讯制度改革引起了清末朝野的广泛关注.以《申报》、《大公报》为主的社会传媒,针对废止刑讯谕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揭露了刑讯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刑讯制度的措施,并对刑讯制度改革执行不力的原因予以剖析.这表明,近代司法理念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刑讯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在地方州县得以真正贯彻实施,法律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阻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明清督抚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督抚制度是明清两代独有的地方政治制度,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明代督抚是“因事而派,事毕而返”的临时性地方官员,直至清代才成为固定设置于一方的最高地方长官——封疆大吏。《清朝文献通考》的编撰者说:“明之巡抚多寡无定,有一布政司之地多。至数巡抚者。有事则设,无事则罢,但为持节奉使之臣。”清末人郭松焘指出:“终明之世,以十三布政使为定员而总督、巡抚或分或并,或设或罢,大率与兵事相始终。”这些观点一直为今人所沿用。中国人民大学戴逸先生主编的《简明清史》也以为:“督抚在明朝是临时派遣的,清朝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台湾学者朱沛莲先生在其所著《清代的总督与巡抚》一书的序言中认为:“有明一代以三司官员负责各省庶政,刑名,兵马事宜,嗣后各地发生变化及边疆多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封建法制遭到不断的破坏,刑法或废弛或酷滥,动摇了唐代的法制基础.唐后期刑罚制度变化的突出表现是不依五刑而复用早已废除了的酷刑,如腰斩、车裂、枭首、族诛、鞭背等等.据《资治通鉴》所载,仅德宗贞元三年间便两次动用腰斩之刑.此外,由于藩镇割据,州县的司法权往往被军司、使司所分割,以军法取代刑法的现象亦比比皆是.如何整肃司法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是唐后期统治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唐文宗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在其执政期间,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了以下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炮烙,课本的注释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高语三册158页)。这样释义是与古代的诠释有出入的。据《史记·殷本纪》裴马因《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辞海》《辞源》均以为“炮格”即炮烙,是殷纣所用的一种酷刑。据此,炮烙的释义应该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炭烧热铜柱,令人行于柱上,堕炭烧死“炮烙”释义@马殿荣@张玉新  相似文献   

10.
刑讯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案件审理官获得当事人的口供和相关证据的重要手段。宋代统治者注重刑讯,但是规定必须依法刑讯,并在刑讯条件、刑讯对象、刑具使用、刑讯过程和刑讯的结果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同时严厉打击非法刑讯者。这些规定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司法审判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的《促织》是一篇借明代的政治黑暗来讽刺清朝社会现实的文言短篇小说,其中一句"旬余,杖至百",不少教参都翻译成"十几天里,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我认为这样的译法值得商榷。"被打了上百板子",只是道出了主人公在一段时间里挨打的情形,却没有揭示贪官污吏滥刑枉法的实质。作者的本意是以此来显示官场的腐败、法律的不公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卓异”的注释和标点 “无何,宰以卓异闻。”课本注:卓异,(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按,这个注语焉不详,评语由谁而下,官员获得这个考语有什么作用,均没有说明。查《清朝文献通考》五九《选举》十三可知,清朝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清会典·吏部》:“卓异者,必按其事而书于册。”而获得“卓异”评语的官员,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民主正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进程中,酷刑在向我们的司法文明挑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无论是要加强法制.实行依法治国,还是要加强人权保护,都是必须反对和防止一切形式的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处罚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断足之刑有两种,一为刖,一为膑。什么是刖刑?《易·困》“鼾刖”一词虞番注:“断足曰刖。”《周礼·司刑》“刖罪五百”,郑玄注:“刖,断足也。”都说是一种截去下肢的酷刑。此刑起源于何时?文献虽已有说,但却不足征信。《周礼·司刑》郑玄注:”周改膑作刖。”这似乎在说,是周代才有了刖刑。胡厚宣先生用甲骨卜辞与地下发掘相印证,确凿无疑地说明,商代已有刖刑(见胡著《殷氏的刖刑》,载《考古》1973年2期)。再说膑刑,什么叫做“膑”?《说文》:“膑,膝端也。”膝端就是膝盖。《文选·西征赋》“但潜铅以脱膑”,李善注引郭璞《三苍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籍今文《尚书》中的《吕刑》,集中反映了西周时的法律制度,其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现代司法特别是刑法中很多原则。本文通过它论述了西周如下的主要奴隶制法制:①五刑、五罚、五过、疑罪从赦等刑罚制度;②定罪重证据、合并论罪、比附论罪、诅盟等诉讼制度;③对司法官吏的特殊要求等  相似文献   

16.
我校历史系陈增辉、黄起寮、徐恭生、王新整与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秦国经、李鹏年、朱先华等合编的《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得到了中外学者的好评。《年表》主要有四个内容:一、《清朝驻外使臣年表》(1875——1911);二、《各国  相似文献   

17.
明清刑事审判制度是古代刑事审判制度较为完备的形态,有很严密的制度。《胭脂》中有多处描述明清的刑事审判制度,同时对形成冤狱的制度原因也有所反映。其中,刑讯制度、证据制度与死刑案的审转制度既是明清审判制度不断完善的标志,也是造成冤狱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檀香刑》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中暴力书写的代表作品之一,文本通过对酷刑的描写以及对酷刑实施过程中人物本性的揭露,描绘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暴力世界。莫言以作家的"大悲悯"来雕塑这些酷刑,使作品饱含了某种深层次的审美意味。文章试从暴力美学视角出发揭示作品中暗含的暴力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待访”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并据此认为其有失士人气节。其实,黄宗羲于明清鼎革之际,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一书,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黄宗羲在书中自道“如箕子之见访”,其真实意图是要寻找与他志同道合、追求“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20.
莫言以民间戏曲为框架勾画《檀香刑》的整体轮廓,而内容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层与隐性意义。而其中大量的对酷刑进行不厌其烦地描写,让我们饱览中国各色刑罚的同时,也刺痛着我们的神经,本文将对《檀香刑》中的刑罚描写,做出关于君主威严、人性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